杨寘(音zhì,义同“置”)(1014-1044),字审贤,合肥人,北宋户部侍郎杨察的弟弟。杨寘乡试得第一,庆历二年(1042年)壬午科开考,杨寘进京赴考,在国子监与礼部的考试中,均取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遂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称为得人。仁宗看杨寘办事机敏干练,授官将作监丞,委派他到颍州区(阜阳市一带)任通判,授官未及赴任,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亦病卒,年仅三十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寘家属。杨寘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十四位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三元状元之一。庆历七年(1047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为杨寘送行作了一篇赠序《送杨寘序》,用来给即将远赴福建省剑浦县的杨寘送行。
人物经历
杨寘,庆历二年(1042),杨寘进京赴考,国子监、礼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试,仁宗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对辅臣言:“杨寘也”。遂擢为第一,朝内公卿相贺,以为得人。杨寘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任颍州区通判,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寘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30岁,可谓才华未展,英年早逝,时人甚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抚恤杨寘家属。
主要成就
壬午科状元殿试第一本为王安石,因考官见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语,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职,故将列第四名杨寘的考卷作第一进呈。杨寘的好友在其中状元前曾梦见杨寘作“龙首山人”,杨寘自己解梦道:“龙首,我四冠多士;山人,无禄位之称。我其终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杨寘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几个三元状元(解元、会元、状元)之一。其兄杨察以第二名进士及第,官至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长于文学,有文集二十卷。
轶事典故
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日:‘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安石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庆历二年(1042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前几名的卷子呈给赵祯审阅,考官拟定的名次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第三名韩,第四名杨寘。仁宗看到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孺子其朋“,很不高兴,就想把王安石的名次与第二名调换,而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科举制度的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于是排名第四的杨寘提到了第一名,而王安石则变成了第四,就这样就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状元。
“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是周公辅佐年幼的侄子姬诵的对他说的,意思是“孩子啊孩子啊,你和大臣们交往要像和朋友们那样融洽”。当时的王安石本人才二十一岁,而赵祯已经三十多岁,当了二十多年皇帝,自然对这种教训小孩子的口吻很不悦。
而杨寘在参加殿试之前已经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如果殿试再夺得状元就成为科举史上不可多得的连中三元,所以杨寘对这次的状元志在必得。,杨寘的哥哥杨察是当朝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杨寘收到的消息,知道王安石在考官们拟定的名次中名列第一后大怒,在酒肆中大骂,”不知道是哪个臭小子夺了我的状元“。“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
人物争议
相传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合肥市直到两百多年以后,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出了第一个状元,名叫李群,官至户部员外郎。又隔两百多年,即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才出了第二个状元杨寘,官任州通州。”以上这段文字引自南方出版社的《人文合肥·合肥胜迹》一书中之《四牌楼的悠悠往事》,撰文者系牛耘。
另据考古专家程如峰在《孔庙回眸》一文(此文亦收于南方出版社出版《人文合肥》一书)中写道:“一次,偶然间我想起了在私塾读书时,老师让我读《古文观止》中欧阳修写的《送杨置序》,在解题时老师曾说过杨置是合肥人,北宋状元。”是不是记忆有误呢?后来在《宋史·杨察传》里看到这样一段记载:“杨察,合肥人,弟置举进士第一,通判润州,以母忧不赴,毁瘠而卒,时人伤之”。进士第一就是状元,当时分配他做润州(今镇江市)通判,因母亲病故,他在家守孝,没有上任,守孝中悲哀过度,英年早逝,时人都很惋惜。很可能杨置就是合肥市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再看田仁先生在《千年合肥出过多少进士》(刊于南方出版社《人文合肥·合肥名人》卷)一文中所言:“自宋朝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开创了殿试取进士、广纳贤才的制度后,在大约1000年中,合肥出了多少进士?……宋朝21人:马亮、包含仪、姚铉、包拯、马仲、杨察、杨置……”
从以上三方面的材料来看,全都提及“杨寘”(寘是置的异体字),尤以程如峰文引《宋史?杨察传》可信度最高。程文与牛耘文涉及杨寘的不同是,程文称杨“通判润州”,而牛文称杨“官任颍州通判”。倘若采信宋史,那么“颍州通判”可能系笔误。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欧阳修与杨寘
杨寘
送杨寘序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周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译文: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心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杯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的纪念。
杨寘(1014-1044):字审贤。合肥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一,且取解试(明清为乡试)、省试(明清为会试)、殿试皆第一,即连中三元,通判润州。授官未及赴任,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亦病卒。中国封建社会连中三元者仅十四人,安徽有二,另一为明贵池黄观。其兄杨察为晏殊的女婿,曾官御史中丞,后迁户部侍郎,充三司使。察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参考资料
杨寘-合肥宋代人物专题.博雅人物网.2022-01-08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第五十四.国学导航.2024-03-26
送杨寘序.古诗文网.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