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明州重要水利设施长春塘遗址再现南塘河东岸,为研究古代宁波市水陆交通、水利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同时出土一座北宋晚期墓葬。
简介
古明州重要水利设施长春塘遗址再现南塘河东岸,为研究古代宁波水陆交通、水利工程设施和城市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个南塘河历史街区对研究宁波古城水利结构有重要关系。
详情
南塘河自横涨起就与奉化江平行,它在清代前又称“甬水”、“甬江”。作为宁波市区的主要引水河渠,南塘河沿途设置了许多闸,与奉化江间接相通,成为引樟溪入西河网和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骨干河道。
千年以来,南塘河所在的街区也曾盛极一时。南宋著名学者袁燮及其后裔曾寓居于此,街区内现存有袁氏家族居宅群、袁氏家祠、袁氏小学以及明代丞相余有丁之余氏宗祠等,现代电影艺术家袁牧之故居也在这里。明清时期,沿南塘河形成了繁盛的商业中心,人称“南门三市”。如今,南塘河上的甬水桥、向阳桥,各处沿河埠头及古凉亭等依旧保存完好。
东西走向的长春塘遗址位于今甬水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米处,已发掘的塘体部分长约17米,宽约11米,含木桩部分宽约15米,主要由塘体、木桩及古河道等部分组成。
遗址塘体以坚硬的夯土砌筑,每层厚约25厘米,夯层间有厚约5厘米的碎瓦砾夹隔。塘体上下还有8层长1米至1.5米,宽0.26米至0.3米,厚约0.2米的长方形石条封包。石条外壁表面残留的工具槽痕规整,经过近400年还清晰可辨。而每层石条均采用“丁”字形横竖铺设的方式层层错缝垒砌,使石头有机结合,各层之间以白氢氧化钙勾缝粘合。王力军告诉记者:“石塘这种碎瓦砾间隔、层层叠压的构造方式与宋代作为国家官式建筑大纲的《营造法式》所载‘筑基之制’相符,它为《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例证。”
在石塘南侧约2米,36根东西向松木桩呈弧形插在青灰色淤泥中,其中19根为直径20厘米至32厘米的大木桩,17根为直径约12厘米的小木桩,这些木桩虽一直浸泡在潮湿的淤泥中,却没有腐烂的痕迹。
长春塘遗址的发现,提升了南塘河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为再现这一区域古代的地理风貌提供了参考。根据南塘河历史街区改造规划,遗址整理保护工作正在着手实施。初步设想是在坝体四周打上木桩,地面则用透明钢化玻璃架空遮盖。不久的将来,这一宋代水利设施将原汁原味地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