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繁(1981—),水族,笔名潘鹤,贵州三都人,中国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三都水族自治县作家协会主席。

青年时代,他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唐宋文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曾在三都民族中学四川民族学院江汉大学等校任教。中学时代,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期,担任校刊主笔;是文学期刊《深院梧桐》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系鲁迅文学院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其长篇小说《万物归宗》 被中国作家协会列入2016年度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文化散文《上善若水》 获2017年度贵州省优秀文艺作品奖。是多家大报文化栏目的特约撰稿人,目前主要从事散文、小说、剧本等相关文体的创作工作。

迄今为止,已在《人民日报》 《民族文学》《贵州日报》 《安徽文学》《贵州作家》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入选多种文本选集,并被国家级图书馆馆藏。著有《韶华倾负》《千山是雪》等文学专著,合作主编 《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等民族文学教材。

人物经历

1981年12月6日(农历1981年11月11日),出生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一个叫达善的水族山寨。他生活经历丰富,当过农场民工、中学教员、刊物主编、大学教师、专栏作家、自由撰稿人;201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行文风格,情真意切,动人心魄,充满着生命的厚度与爱意的温暖,作品先后被国内外多家传媒转载;著有《韶华倾负》《千山是雪》等文学专著,合作主编《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等民族文学教材。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韶华倾负》《千山是雪》;著名篇目:《上善若水》《祭母文》《父亲的记忆,我的河流》《三都风骨》《我的三个母亲》《多年怀念变清愁》《长江之水》《一个人的风花雪月》等。

一、韶华倾负

韶华倾负》(2012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潘鹤的第一部散文集,全书近30万字,471页。这部散文集分为西南往事、三都印象、人在重庆、武汉市途中四个部分,全书近30万字,471页。在沉郁又不失明快的语言表述中该书将自己童年的希冀、少年的梦想、青年的思索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书里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交织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色彩;从岁月的流逝中看出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字处处渗透着亲情、乡情、爱情,种种情结在空灵十足又独到深刻的文字表述中,给人灵魂和生活以安宁的栖息与深刻的借鉴。

二、千山是雪

《千山是雪》(2015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是潘鹤的第二部散文集,全书20万字,230页。该书的写作时间从2011年到2015年之间,这段岁月潘鹤主要在湖北武汉、贵州三都、广东广州、秦皇岛市、四川康定等地学习和工作,因而他的这部书稿,其写作地点也多在上述五地。该书记叙了他青年时代的灵魂愿景和生命追求,生活经历的丰富性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上,演绎出其“柔软中带着执着和坚韧”的文学风骨,文字承载风雨,笔底抗衡风霜,读之兴趣盎然。

三、合作主编:《中国水族文学作品选》(2015年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杨承广、潘光繁主编,全书近30万字,302页。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一部教材,书中所选作家多为水族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作者),所选作品也多为作家的代表性之作。该书作品容纳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四大文学样式;该书收录的作品既有民国时期的个人诗文,也有当今报刊刊登的原创作品,时间跨度近百年。选稿以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为主要准绳,力求收录篇目能够反映水族文学创作的真实水平,可为读者全方位了解水族文学提供可读性篇目,为研究水族文学人士呈现参考性文本。

相关评述

中国作家网:守望着那个凤凰羽毛般美丽的地方——记水族青年作家潘鹤

那一次,几个研究生同学聚餐,大家闲谈世事人情,席间有一人谈吐间,呈现出十足的风趣来,他的观点聪慧哲理又独到新颖,轻易地就引得了大家的共鸣。我觉得好奇,就问旁边的同门师兄,这是谁?师兄悄悄地告诉我,这就是文学院的潘鹤。我想起去年从师兄那里看过潘鹤写的书,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他那本《韶华倾负》来,我前几个月就通读过潘鹤那本厚重的书,如今又在饭桌上亲闻目睹着他的谈吐,我心中感到非常惊讶,如此深刻独到的人,内心深处竟然永恒地孕育着那一颗温厚纯良的心,我接下来想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质地,加上先天的禀赋,以及后天的经历,才使得这个自贵州三都的潘鹤能够以文字的方式深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世态的情景吧,潘鹤不浮华,他一个用文字表达自己实力的青年作家。

我没有到过贵州三都,但通过潘鹤的书,我了解到他的本名叫潘光繁,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水族人。他身上的质朴和坦荡,让我久久地对孕育着他生命的土地怀有一种强烈而又亲切的感觉,于是借着开车送他去江汉大学给学生上课的时机,通过谈话的方式,结合他的书,我终于了解到他文字背后的一些经历。潘鹤笑着对我们说:“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人在城市,根却在农村,以前的经历和遭遇全是命运馈赠给我的厚礼。”面对着他坦然的心境,我和另一个同学相视而笑,我们说这才是真正的潘鹤

上世纪八十年代,潘鹤出生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一个叫达善的偏僻山寨里,他来到人间时,父亲已满四十岁了,潘鹤的降临,使这个缺少男丁的农民家庭格外高兴。可伴随着潘鹤的命运却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潘鹤三岁那年,母亲因为难产而离开人世,这给潘鹤留下最初的伤痛,岁月没有停留,它永恒地朝前走去,在日出日落中,伴随着山里时光的流逝,潘鹤慢慢地长大了,他年幼时聪明刻苦,学业优秀,渐渐地,就成了父亲心中唯一的寄托,可好景不长,潘鹤读到四年级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又猝然地离开了人间。在命运这种摸不着看不见却呈现出巨大断裂与硬生生的创伤面前,少年潘鹤将悲苦隐藏在心中,他跟随继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少年穷苦困窘,上学之外,就是砍柴、放牛、割草,不幸和贫穷养成了他坚韧执着的性格,母亲的包容和爱护又使早早地失去双亲的他感受到了人世间唯一的温暖。

由于家庭清贫,读书期间,为了生活和学费,潘鹤曾经到山里采过方子、去工厂做过车工,高三寒假,为了筹集学费,他曾南下遂溪县卖苦力,在农场里给人家砍甘蔗

由于命运的经历,使潘鹤心里比一般同龄人成熟要早得多,他比别人更能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真实状态和世间的风霜雨雪,孤独、无助,让潘鹤迷恋上了阅读和写作,阅读能够让他的忧伤得到暂时的遏制,而写作又能够让他的灵魂得到短暂的栖息,广泛的阅读加上对人生的独到的体验,中学时代,潘鹤的文学才情展露出来,这个时期他开始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

大学时代他是校刊的主编,毕业后,潘鹤回贵州三都民族中学任教,工作之余,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阅读、写作,潘鹤说:“在阅读的世界里,如果我们溯流而上,从现代文明走到商朝文化,在一条叫文学的河流里,我们寻找到一种具备普世价值又能触及生命、拯救当今灵魂迷失的良药。

人生的意义在于永恒地追求心中最为真切的梦想。当了两年的高中教师后,潘鹤考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就读中国唐宋文学专业,师从中国知名学者罗漫教授。

潘鹤的文学创作,是其灵魂飞翔的影子。在他的笔下,文字就是一个个精灵,戴着天使的翅膀,从指尖缓缓流出,它们用永恒的穿透力,以饱满的身姿和诗意的面容亲近人的心灵与思想,这种文字表述,与诗词有内在的关联,也可能是潘鹤考研究生时一定要填报中国唐宋文学专业的根本原因吧,他因为灵魂钟爱,所以不管世俗看法,始终地选择了心中所愿、执着向前的方式。

关注社会,洞察民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是潘鹤的一种生活方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迄今为止,潘鹤已在《中国民族报》《民族文学》《经济信息时报》《当代教育》《贵州作家》《安徽文学》《贵州民族报》等各类传媒上发表文章220余篇;著有26万字的散文专著《韶华倾负》(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其2006年创作的《我的三个母亲》,2012年获政府文艺奖,作品《父亲的记忆,我的河流》收录2013年《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作品专号》。

潘鹤2012年出版的散文集《韶华倾负》是水族地区第一部以自己人生历程为线索,用以表达自己民族生存状态的散文集,全书收集作者157篇文章,共计470余页,无可否认的是潘鹤怀有浓厚的恋土情结,他在自己的散文集自序里对故乡念念不忘:“来自大山深处的我,在远离故土的城市追寻一种遥远的幸福。可我终究无法忘却背后的故乡,那里山明水秀,那里淳朴善良,遥远的记忆在我心中最为铭刻,它给了我源源不断的想象和温暖,无可避免地我文字的一切表述中,都深深地烙上关于桑梓的印记。我在城市里,在高楼林立的建筑物中栖息。清晨,我打开窗户,遥望远方,那里的池塘边,凤眼莲开得正旺,差翅亚目飞过时,它们在风中呢喃。”

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协旗下的《民族文学》杂志编辑杨玉梅在《坚守与超越:2009年民族文学阅读启示》中这样说:“对生活的热爱和艺术想象可以让作家永葆天真稚气,而对生活的深度认识与思考又能让年轻人走向深沉、成熟与睿智。70后作家继承上一代作家的生活积淀与思想传统,又在新时代的文学氛围里求索,成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生力军,更有80后90后年轻作家脱颖而出,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年青作家的艺术想象与创作实践中,文学主题不仅仅是青春与浪漫、爱情与梦想这些与其花样年龄相仿的内容,更有生存的艰难与生命的重荷,形式的追求中不但有诗意的抒怀更有深沉的哲思和灵魂的叩问,潘鹤的散文充满着生命的苦涩与爱的温暖,动人心切……”

2011年,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叶梅在《不断崛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中评论:“新世纪10年以来,逐渐丰满壮阔的中国多民族文学,越来越呈现出令人不能忽视的斑斓,业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向世界表达中国文中国多民族的文学版图除了文学的载体和多种生产方式之外,更体现在民族的多样性。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直不乏对文学的执著追求者,他们成为各民族的代言人。如普米族的鲁若迪基、曹翔,德昂族艾木诺,毛南族孟学祥,京族潘恒济,撒拉族翼人、韩文德、韩栗,保安族马学武,水族潘会、潘鹤,鄂伦春族空特勒,鄂温克族敖蓉、德纯燕俄罗斯俄罗斯族张燕,畲族山哈,独龙族罗荣芬拉祜族李梦薇,高山族林华等……”

人生之路,正因为曲折才能丰富多姿。自信自强的人,把挫折踩在脚底,把忧伤埋在心中,执着向前的心,总会达到愿景之山。2013年2月起,潘鹤,这位从贵州山区走出来的水族青年开始执教于江汉大学,我们坚信在大学讲台上,以潘鹤的坚强和执着,他就一定能够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人生图景。(作者袁梅

参考资料

为爱写作.贵州日报.2018-07-01

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新会员名单.中国作家网.2017-08-23

上善若水.人民网.2018-07-01

祭母文.中国作家网.2017-09-03

多年怀念变清愁.搜狐网.2018-06-22

潘鹤散文集《韶华倾负》出版发行.贵州作家网.2015-04-30

潘鹤散文集《千山是雪》出版发行.贵州作家网.201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