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性恋(Pansexuality)是一种性倾向,通常指一个人能够对多种性别的人感到浪漫情感或性吸引。许多自我认同为非二元性别者的人、性对象或依恋对象为非二元性别者的人和进行非常规性行为的人,都会选择用泛性恋一词来描述自己的身份。相比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性倾向,泛性恋的可见度较低,在性少数社群中容易被忽视。

“泛性恋”这个词是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造的,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被许多事物所吸引,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他的定义更多地是指柏拉图式的好奇心,而不是性或浪漫的吸引力。1970年代,在性革命的高峰期,泛性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公众意识。1980年代,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普遍,并暗示一个人只是拥有“许多不同的性别”。2010年,泛性恋旗帜在互联网上发布。

泛性恋和双性恋很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泛性恋比双性恋更广泛,自认为是泛性恋的人可能会被所有性别的人所吸引。双性恋涉及对两种或多种性别的吸引力,但不一定是所有性别。自认为是双性恋的人可能是泛性恋,但不一定。有些人更愿意认定自己是双性恋,即使他们可能是泛性恋,仅仅是因为“双性恋”一词更普遍地被认可。

在针对不同性倾向群体的权益保障方面,中国做出了国际承诺,并通过多项法律和政策保障性少数群体的选举、劳动就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权益。

定义

泛性恋(Pansexuality),是一种性倾向,通常指一个人能够对不止两种性别的人产生性幻想、性欲望或感受到浪漫爱的吸引。

对于泛性恋者来说,他们对性对象或依恋对象的选择不受自己或对方生理性别或性别认同的限制。也就是说,泛性恋可能是性对象或依恋对象是非二元性别者的人,或者是在性对象或依恋对象的选择上愿意接受非二元性别者的人,也可能自身就是非二元性别者。

词源

泛性恋(Pansexuality)前缀“pan”源自古希腊语“πᾶν”,意为“全部、所有”。这一术语在1917年首次被证实,并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早期心理学理论中所谴责。

历史沿革

“泛性恋”这个词是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创造的,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被许多事物所吸引,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他的定义更多地是指柏拉图式的好奇心,而不是性或浪漫的吸引力。

20世纪70年代,在性革命的高峰期,泛性恋的概念正在慢慢进入公众意识。到了1980年代,这个词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普遍,并暗示一个人只是拥有“许多不同的性别”。

1990年,旧金山湾区当地一家激进主义杂志上发表的《双性恋宣言》使用了“非二元性别”一词,并帮助塑造了基于两种或多种性别的性吸引力概念,而不仅仅是女性或男性。在那十年里,更多的非二元性别和性别酷儿(不遵循二元性别规范的人)开始倡导和主张自己的身份,这刺激了泛性恋群体的发展。

2010年,泛性恋旗帜在互联网上发布。它由粉红色、蓝色和黄色条纹组成,代表对所有身份的吸引力。这与1978年创建的彩虹旗不同,在彩虹旗中,蓝色最初代表双性恋者。

根据人权运动2017年的一项调查,14%的LGBT青年被认定为泛性恋。这个数字比2012年翻了一番,当时只有7%的LGBT青年认为自己是这样的。自认为是泛性恋的人数持续增加,其中大多数是13至17岁的青少年。

2020年5月,《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发布,为全面评估新时期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SRH)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改进中国青年政策与健康福祉提供了资料支持。在性取向方面,我国大学生性取向分布为异性恋77.28%、双性恋8.92%、同性恋4.58%、泛性恋1.22%、无性恋0.6%。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的性取向十分多元,性少数群体(LGBTQ)在大学生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概念区分

泛性恋

泛性恋(PANSEXUAL)指会被所有性别的人吸引(或具备被所有性别吸引的可能)。无论这些性别属于二元还是非二元。

双性恋

双性恋(BISEXUAL)指的是既会被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吸引,也会被其他不同性别的人吸引。有些人也用它来泛指“被两种或两种以上性别的人吸引”。

无性恋

2001 年由大卫·杰创立的 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提出,他们将无性恋定义为一个人感受不到性吸引力,只想投入纯粹的浪漫关系。例如喜欢一些亲密而非性的肢体动作,如拥抱、接吻、牵手等。但还是有一些无性恋提出他们会感受到性吸引,只是对于性行为不感兴趣。

双性恋和泛性恋的区别

泛性恋就是“会被所有性别的人吸引”,其中也包括喜欢一个人时完全不把性别当作考量因素。可以有性别偏好,但仍属于泛性恋;也可以真的毫不在意对方的性别。

双性恋可以表示被“与自己相同”以及“其他”性别的人吸引——但并不一定是所有性别。例如,可能只被男生和非二元者吸引,或只被女生和非二元者吸引,也可能只是男生和女生,又或者只被某些特定的非二元性别吸引,而不是全部。

而有些人更偏爱“泛性恋”(pansexual),是因为这个词直截了当地表明:对所有性别都可能产生吸引。它能让你无需逐一列举,就能迅速传达“我不排除非二元者”的信息;从一开始,别人就知道你把非二元人群也包含在内。

这两个术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与浪漫层面都有可能被不止一种生理性别或性别认同所吸引——这里的“生理性别”指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物性别,“性别”则指性别认同;这些吸引力不一定同时出现,不一定以相同方式呈现,也不一定达到同等程度。

泛性恋,则是指对所有性别和性别身份的人都有可能产生吸引;它也被定义为不受性别或性别身份限制的吸引——即,吸引他们的并非对方的性别类别,而是性别之外的某种特质。例如,他们可能会被富有艺术气息的人,或是热爱漫画的人所吸引。随着人们对性别光谱认知的不断扩展,“双性恋”这一概念的定义也在不断演进。

泛性恋和无性恋的区别

泛性恋则侧重于对所有人的吸引力,无性恋感受不到性吸引力。

泛性恋群体面对的困境

相对于其他单性恋群体,例如同性恋与异性恋,泛性恋群体与双性恋群体更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受到歧视。许多异性恋者与同性恋者认为双性恋者和泛性恋者经常处在多角关系中,或是在一段关系中不够真诚、专一,这实际上是对双性恋者和泛性恋者的误解。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是双性恋或泛性恋,仅代表这个人在性对象或依恋对象的选择上开放度较高。就像双性恋者并非必然同时拥有两个性对象或依恋对象一样,泛性恋者也不是必然会同时开展多人关系。亲密关系的具体形式取决于个人选择,而非性倾向。另有调查研究显示,双性恋者和泛性恋者往往很重视亲密关系中伴侣之间的坦诚相待。

相关文化

旗帜

泛性恋旗帜由粉红色、黄色和蓝色条纹组成,其中粉色指代性别身份为女性的人,黄色指代性别身份为无性别、双性别、第三性别或性别酷儿,蓝色指代性别身份为男性的人。这与1978年创建的彩虹旗不同,在彩虹旗中,蓝色最初代表双性恋者。

重要事件

2010年,泛性恋旗帜在互联网上发布。它由粉红色、蓝色和黄色条纹组成,代表对所有身份的吸引力。这与1978年创建的彩虹旗不同,在彩虹旗中,蓝色最初代表双性恋者。

相关节日

5月24日是泛性恋和泛浪漫可见日(Pansexual and Panromantic Visibility Day)。这一天是为了认可和庆祝那些认同为泛性恋或泛浪漫的人,并向他人普及这个群体的相关知识。

相关数据

20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报告》,公布了一组当代大学生性取向的数据,在性取向方面泛性恋占比达到1.22%。

相关延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思想文化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的无意识理论与人格学说,对传统的人是理性动物的观念给予了猛烈的冲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组成,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对应的。他的这些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在中国二三十年代抑或现在,都产生了不小的值得重视也值得研究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与本我理论的核心是性意识。他把无意识作为主宰一切的“神灵”,从根本上说是推行一种泛性主义。在内涵方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把决定人类和世界发展的无意识的实际内容作为性意识。这样,性意识成了人类和世界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外延方面,弗洛伊德采用一味扩大化的方法,把性意识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核心,比如男女自由恋爱,男方之所以爱女方,是因为“恋母情结”,女方之所以爱男方,是因为“恋父情结’,如此类推,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都是性意识的转移与升华。在人类世界中,性意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的,它比空气还“空气”,人们一旦离开性意识就会死亡,人类世界就会泯灭。人以及人类之所以痛苦与苦闷,是因为性意识受压抑,人以及人类要获得幸福与自由的出路与前途,就是使性意识得到转化与升华,最终使之释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种泛性主义的内在旨归是把社会历史的人降为自然生物的人。这是完全错误的。卡尔·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实践。如果把人的本质定义为性意识的转移、发泄与外化,抽掉其社会实践内容,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了。弗洛伊德泛性主义理论的根本缺点正在这里:完全忽视人的社会实践性,一味追求人的生物本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用“自卑情结”或“缺陷综合感”代替他的性本能学说,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等人用“自我”取替他的性本能概念。尽管后者未必全对,但他们真正看到了他这种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他提出的泛性主义理论是“触犯了全世界,招惹了人们厌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中,由性意识或性本能为逻辑起点所演绎出的大量公式与结论,很多是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的。他关于文艺的部分见解也属此类。对这些糟粕必须给予批判与抛弃。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国际承诺

2020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上,在与防止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暴力和歧视问题独立专家互动对话时,中国代表团再次发言,“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暴力,包括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歧视、暴力和不容忍现象。”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因此,宪法关于公民(包括性少数公民)享有平等权益的规定也应当在各地方、各领域贯彻。宪法中的以下论述同样适用于泛性恋等性少数群体。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劳动与就业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第十二条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三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教育

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第三十七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

第三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对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学校、幼儿园不得隐瞒,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献血

在旧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中,有条款4.5.3规定“易感染人免疫缺陷病病毒的高危人群,如吸毒病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不能献血;而在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中,修改了这一规定,将“同性恋者”变更为“男男性行为”,即不以身份认同来禁止性少数群体的献血行为,而是以高危行为作为能否献血的标准。具体条款如下:

5.2.2 安全献血者的重要性

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的。

参考资料

Visibility: What It Means to be Pansexual.Do More Project.2025-08-03

Pansexuality: What It Means.WebMD.2025-08-03

What Is Pansexuality?. Verywell Health.2025-07-31

..2025-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5-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政府研究院.2025-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2025-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修正).杭州市余杭区委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2025-08-03

Bisexuality, Pansexuality, Fluid Sexuality: Non-Monosexual Terms.DOCSLIB.ORG.2025-08-03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isexual and pansexual? .MINUS8..2025-08-03

关于泛性恋.pansexualmeaning.2025-07-31

这届大学生,性态度很开放,性知识很缺乏.澎湃新闻.2025-08-02

泛性恋、无性恋、纸性恋是什么? 是病吗? 别再有错误概念!.回甘心理 BsccPsy.2025-08-03

Bisexuality, Pansexuality, Asexuality and Sexual Fluidity.PsychologyToday.2025-08-03

从无意识到泛性论(上).人民网.2025-0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5修正).泉州市人社局.2025-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年修订版).罗江区人民政府网.2025-08-03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淮南市中心血站.2025-08-03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绍兴市中心血站.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