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让县(阿萨姆语发音:[dɔrɔŋ])是印度阿萨姆邦的一个行政区,县城位于曼加尔多伊。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达让县的人口为908,090人,面积为3,48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1人。该县的宗教信仰以印度教为主,占人口的五成半。

词源

达让县的名称来源于Dooars的名称,这是印度东部-东北部的冲积平原。一些名为Kaulinyadwar或Kalingpuwar、Chari Duar和Chaiduar的地方位于曼加尔多伊和提斯普尔分区的北部,这表明这些地方在当时是从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古代旅行路线的大门。根据学者迪内斯瓦尔·萨尔玛(Late Dineswar Sarma)的说法,“达让”一词来自“Dawrang”,意为“大门”,因为来自中国、西藏自治区不丹中亚不同地区的商人都是通过这条路线进入阿萨姆邦的。

历史沿革

关于达让的史前中世纪时期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马赫斯瓦尔·内奥格(Maheswar Neog)的说法,达让只有在国王纳拉·纳拉延起义后才被提及。不同时期的达让可能曾经受到Chutia王国、博多人和Baro-Bhuyans的统治。

在达尔马纳拉延统治时期,有3000个Chutia家庭在达让定居。

16世纪,达让受到卡玛塔国王纳拉·纳拉延的统治,当他的领土在继承人中分割时,达让成为了科奇哈乔的一部分。17世纪初,拉贾·巴利·纳拉延请求上阿萨姆邦的阿洪人帮助对抗莫卧儿帝国入侵者;在他于1637年被击败和死亡后,阿洪人统治了整个区域。大约在1785年,达让拉贾趁阿洪王国衰落之机试图重新建立他们的独立,但他们在1792年被一支英国远征军击败,1826年达让连同阿萨姆的其他地区一起归英国控制。

到了17世纪初,不丹控制了达让杜瓦尔斯,一直到Gohain Kamal Ali路。不丹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是通过当地官员实现的,这些官员由不丹的省级州长Ponlops任命。到了1865年,随着杜瓦尔战争,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杜瓦尔斯,并消除了不丹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1785年,一个名为达尼·拉姆·戈海恩的阿洪官员对达让进行了测量。

1894年1月28日,达让区的帕塔里加特村发生了农民起义,反对英国拉杰增加的土地税收。在随后的英国回应中,140名属于印度教和穆斯林社区的农民死于枪伤,另有150人受伤。

1984年,索尼特普尔区从达让区分出。这一情况在2004年6月14日又一次发生,创建了乌达尔古里区。

国家保护区

达让县是奥朗国家公园的所在地,它与索尼特普尔县共享。奥朗国家公园成立于1999年,面积为79平方公里(30.5平方英里)。

行政区划

达让县有四个阿萨姆邦立法议会选区:卡莱冈、西帕哈尔、曼加尔多伊和达尔冈。曼加尔多伊被指定为预留种姓。所有四个都在曼加尔多伊人民院选区内。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达让县的人口为908,090人,大致相当于斐济国的人口。这使其在印度排名第463位(共640个)。该县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1人。2001-2011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22.19%。达让的性别比为每1000名男性有954名女性,识字率为63.08%。93.9%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而6.1%居住在城市地区。该县的贫困率为45.5%。5.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留种姓和预留部落分别占人口的4.34%和0.91%。

宗教

在达让县,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记录,伊斯兰教是最主要的宗教,有597,392名信徒,即(64.34%),而印度教有327,322名信徒,即区域人口的35.25%。特别是达尔冈,几乎包含了整个区域的一半人口。早在1971年,印度教徒在达让县略占多数,占人口的70.3%,而穆斯林当时为23.9%。

语言

2011年达让县的语言分布为阿萨姆语(30.21%)和孟加拉语(60.40%),其他语言占2.31%。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时,讲阿萨姆语的人口为457,696,讲孟加拉语的人口为449,20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