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青是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这项活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特色在于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农作物的皮壳等,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特色
彩青艺术的特点在于其使用的原材料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部位,如芋头皮、笋壳、龙眼、香蕉皮等。这些原料经过精心加工后,能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如白鹤、蓑衣、竹笠、老翁等。其中,白鹤的制作通常采用生木薯片作为羽毛,桂竹枝作为腿,黑豆粉作为眼睛,红萝卜则用于表现其头部的红色特征。此外,芋头皮可以用来制作蓑衣,粽子叶可以做成竹笠,番薯可以雕刻成老翁的形象,使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形象。其他的作品还包括用蔗叶、葵叶扎成的直翅亚目,以及用萝卜雕刻并染色而成的鲜花,这些作品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起源
彩青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潮安浮洋地区的一位名为吴潘强的师傅。据传,他在一次受邀前往庵埠表演的过程中,仅通过一个米缸和一个厚实的缸盖,就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两只长有细密白毛的白毛猴子。他的创意来自于利用豆渣捏塑猴子模型,并将其置于缸内发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彩青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习俗
饶平彩青习俗自传入粤东地区以来,不断吸收借鉴当地民间艺术特色,融合不同历史时期工艺技术、历史内容、美术形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与之相应的民俗文化特色,对研究传统“饤饾”习俗在粤东地区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资料
彩青.华龙潮汕网.2024-10-29
饶平“彩青艺术”三饶饤桌,民间一绝.网易.2024-10-29
饶平彩青习俗.广东省文化馆.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