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逃罪是中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此罪行指的是被依法逮捕、关押的犯罪分子为了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逃离监禁处所的行为。该罪的主要特征包括犯罪主体、侵犯客体、主观上的故意以及客观上的逃离行为。
犯罪构成
客体要件
脱逃罪侵犯的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管理秩序。这些机构通过拘留、逮捕、羁押等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施加法律强制措施,以此来打击犯罪并维持社会秩序。当犯罪分子违反相关规定逃脱时,会直接破坏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碍正常的司法活动。
客观要件
该罪的客观表现是在羁押、改造场所或押解途中的逃离行为。这些场所包括但不限于看守所、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等。无论是单独行动还是多人合作,无论是使用暴力还是未使用暴力,只要成功逃离监管,都可能构成脱逃罪。需要注意的是,若在脱逃过程中造成严重伤害或故意杀人,将按照牵连犯原则,从重罪出发进行处罚。
主体要件
脱逃罪的主体限定为特定人群,包括被拘留、逮捕的未决犯和已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并在服刑的已决犯。这些人因为触犯法律而受到相应的限制,他们的逃脱行为会对司法体系产生负面影响。相比之下,被行政拘留或劳动教养者、被错误抓捕或判决者的逃脱行为则不会构成此罪。
主观要件
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离开监管场所,但由于不可抗力无法及时返回,不应被视为脱逃罪。
法律责任
立案标准
当行为人成功逃离羁押或改造场所,摆脱了看管人员的控制,即可认定为脱逃既遂,此时应予以立案。
罪与非罪
区分脱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成功逃离了监管场所并摆脱了看管人员的控制。如果在监管场所内被发现,或者虽已逃离但仍在看守人员的直接监视下被捕,那么这种情况下被认为是脱逃未遂。此外,如果行为人只是暂时离开监管场所从事其他事务,并没有逃脱的意图,比如在田间劳动的犯人夜间外出盗窃农作物,这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脱逃罪,而是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罚。
刑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处罚
犯脱逃罪的,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
相关说明
- 脱逃罪的犯罪构成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仅限于被依法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其他情况不构成此罪。
- 在判断脱逃罪的既遂与未遂时,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成功逃离了监管场所并摆脱了看管人员的控制。这一区分是量刑的重要考虑因素。
- 脱逃罪既可以采用积极的作为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进行。例如,当被允许短暂离场后,未按规定时间返回监管场所的情况,也可能构成脱逃罪。
参考资料
押解途中逃跑构成脱逃罪.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10-26
脱逃罪.华律网.2024-10-26
刑法解释:第三百一十六条【脱逃罪、劫夺被押解人员罪定义、量刑】.找法网.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