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船镇,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下辖镇,位于赣北长江中心,四面环水,为江西省最北门户,上游望长江孤岛小孤山,南与长江天堑马矶对峙,北与望江县宿松县两县隔江相望。截至2023年9月,棉船镇土地面积约104平方千米,有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2万。

棉船镇明末称娥眉洲,因形似娥眉,故名。1949年前,属江北乡,辖8个保,故又称“八保洲”。1949年后,属第七区(江北区),辖6个乡。1956年撤区并乡时,分搁排、粮富、永京、天明等乡,1957年又复名江北区。1958年成立江北人民公社,1962年,更名为棉船人民公社。1984年,为棉船乡。1993年3月撤乡建镇,更名为棉船镇,沿用至今。

2022年,棉船镇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中山鑫尔美智能门锁项目并顺利开工建设,投资21亿元的“零碳岛”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建一座垃圾中转站和完善一个秸秆回收综合利用项目,成立了棉船镇审执一站式服务中心,完成辖区内6.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历史沿革

棉船镇洲地形成始于明朝,建村于明末。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棉船设8宝洲,八宝洲改称八宝洲。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属二区江北乡。

1952年,属第七区,又称江北区,辖天明、粮富、鳞字、江临、搁排、永京6乡。

1955年,有40初级社,秋,转为9高级社。

1956年,撤区并乡时,分搁排、粮富、永京、天明等乡。

1957年,又复名江北区。

1958年,成立江北公社。

1962年10月,更名为棉船公社。

1984年,更名为棉船乡。

1994年3月,撤乡建镇。

2002年,撤销新红村,设立亭子撕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棉船镇地处江西省最北面,上游是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岸与长江天堑马当矶对峙,西北隔江与宿松县望江县两县相望,  行政区域面积10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棉船镇为长江冲积平原地貌,属长江江心洲,海拔13—18米,陆地圩堤内分布水沟、水渠、水塘等地表水系及残存的隔堤。 

气候特征

棉船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16.5℃,无霜期年平均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 

水文

棉船镇境内河道属长江水系。除长江水面外,还有长达30华里的圩内夹江县。  

自然灾害

棉船镇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风灾。

自然资源

棉船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5摄氏度,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土壤属石灰性潮土,土地深厚,质地适中,潜在肥力,宜种各种农作物,尤其适合种棉花。

棉船镇是江南富饶的盘锦市。这里,除辽阔的长江水面外,还有河长达30华里的圩内夹江、直贯东西,河套平原纵横,星罗棋布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养殖场。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棉船镇辖区总人口41047人,其中城镇人口2769人,另有流动人口6100人;总人口中,男性21040人,占51.3%;女性20007人,占48.7%;14岁以下970人,占24.3%;15—64岁28763人,占70.1%;65岁以上2314人,占5.6%;总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0.1%,人口死亡率0.3%,人口自然增长率-0.2%。 

截至2017年末,棉船镇常住人口为38136人。 

截至2019年末,棉船镇户籍人口为36907人。

经济

棉船镇 交通邮电事业兴旺发达。除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发展水上运输外,镇、村建有载客,载车轮渡码头多处。南通马当、九江、北至望江县安庆市,当日往返。镇内已修建22华里水泥公路和64华里环堤公路,镇、村、组路路沟通,形成三级交通网络。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综述

截至2019年末,棉船镇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8个。 

第一产业

棉船镇农业以盛产棉花、油菜而闻名,2011年,农业总产值2亿元;自90年代以来,连续7年皮棉总产超过10万担,单产皮棉突破1500千克大关;油菜总产量突破9000吨,单产保持在200千克以上;是全国优质棉、优质油生产基地。

第二产业

2011年末,棉船镇有辖区内有轧花厂7家,其中400吨轧花厂1家;有大型油花厂1家。 

第三产业

商业

2011年,棉船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到5000万元;有集贸市场1个,各类店铺200家。 

金融

截至2011年,棉船镇境内有1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2011年末,各类存款金额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000万元。

社会

教育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初中1所,完小3所;有低年级村小10所,学生2787人,教师195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文化站、影剧院各1个,多功能文化站1座。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医疗卫生公立卫生院1所,执业医师13人,病床30张;有村级卫生所13所,执业医师25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敬老院1家,收养五保老人23人,有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农村贫困救助、农村大病救助、救灾救济等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末,参加农村医疗保险35538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322人。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固定电话3200部,移动电话4000部,宽带接入用户500户。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15千米,日生产量5100吨,生活用水1200吨,居民用水普及率60%,排水管道4千米。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体验镇区供电所1所,变压器81台,总容量15352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46.9千米,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0264.3万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8%,供电可靠率达99%。

行政区划

棉船镇辖:金洲社区、江心村、升洲村、光明村、新红村、朝阳村、新洲村、新淡村、日新村、良洲村、复排村、金星村、亭子村、棉科所。

1994年3月,棉船镇辖新红、新淡、光明、朝阳、日新、升洲、江心、复排、金洲、粮洲、金星、新洲区12村;2003年9月,撤销金洲村设立金洲社区,撤销新红村,并入朝阳村;2011年12月,撤销金洲社区设立金洲村。 

截至2011年末,棉船镇下辖金州区、江心、升洲、光明、朝阳、新淡、日新、新洲、复排、粮洲、金星、亭子坎12个行政村;下设14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棉船镇下辖12个行政村:江心村、升洲村、光明村、朝阳村、新洲村、新淡村、日新村、良洲村、复排村、金星村、亭子墈村、金洲村,  人民政府驻沙凸洲。

文化

人口迁移

彭泽县近100年以安徽桐城市枞阳县移民居多。

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在民国初年。《桐城县志》(1995年版),在大事记栏中有这样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实业界人士方履中,在东流镇、彭泽等地购置荒场、芦场,从家乡招农围垦十万亩,移民数万人。”(见《桐城县志》18页)。方履中(1864——1939年),字舒新城,一字聘商。南乡(今属枞阳县)人,清未民国著名实业家,桐城派未期人物,在与英日商人侵占安徽省铜矿山的斗争中,是主要领袖。著作有《贞泯不》、《桐城名贤诗词辑》等。

彭泽县主要是太泊湖流域和方湖流域以及长江沿线,如棉船,马当的杨柳。跃进汽车公司。船形,浪溪的百圩,太平的永乐,芙蓉的太字,以及红光等等。在移民中以枞阳县人为多。枞阳县向来分南乡和东乡,因为方履中是枞阳县义津人,属南乡,所以其中又以南乡人(在彭泽听得最多的枞阳口音)居最,东乡人(棉船朝阳人口音)次之,桐城市的移民主要靠近枞阳县的地区如孔城镇等。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是在1954年大水后和大跃进期间,又有几万人。这次是天灾人祸造成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是以第一次为基础的,是为寻找生活而投亲靠友,离开故乡。据《阳县志》所载:“1959年,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7人,1960年下降到270人。”含蓄地说明了“大跃进”期间我县广大老百姓的悲惨遭遇。1959-1960仅仅一年左右时间,每平方公里人口减少27人。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枞阳县,总人口减少达48800人以上(就算自然出生率与普通死亡率能相抵消)。当然,这些减少的人口大部分因饥病而亡,但也有少数背井离乡,其中移民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彭泽县了。

第一批的移民已经历五代十国左右,第二批移民也有三代以上。他们中只有第二批还有一些活着,可也是风烛残年了。他们的汗水伴随着泪水浇灌出丰收的沃野,为子孙开辟一片新天地。现在他们的后代在彭泽这块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但千万要记住先辈的勇敢和勤劳,更不要忘记先辈的艰苦和辛酸!芙蓉镇,棉船镇,芙蓉农场几乎都说枞阳话。郎溪镇,太伯湖开发区,红光厂大部分说枞阳县话,马当镇一半说枞阳话,龙城镇,黄岭镇,定山镇有一小部分说枞阳话说枞阳话的大部分集中在比较发达的沿江地区,但说实话,现在在鄱阳湖的枞阳人整体生活水平不如我们枞阳。彭泽县有许多“桐城市佬”,而实际上多是枞阳人(枞阳当时即是桐城的东乡和南乡),这当然与方履中是桐城南乡人有关。枞阳人移民彭泽这段历史,没有多少人关注,在《濮阳县志》中只有寥寥数字的表述。

历史,什么是历史?我说,这些被掩埋在黑暗中,掩埋在冰冷土地里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能哭会笑的历史。

现彭泽县人口仅三十四万,但祖籍桐城(以枞阳县为多)就近十万,如果再加上现已属安徽省望江县宿松县(原属彭泽县行政区划)的桐城籍人(这些地方的"桐城佬"并不比彭泽的"桐城佬"少,以此类算的话),至少有不少于三十万"桐城佬",其中至少二十万是“枞阳佬”,在离枞阳几百里的异地繁衍生息.

近百年来,这些枞阳人至今还保留着枞阳的方言及风俗,"枞阳话"在这里通行无阻。呵呵,他们的先辈当年背井离乡,把那些过去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万亩良田,多少人在临死之前还要把那一把骨头要运回家乡啊。哪一家在彭泽县枞阳县人没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哪一家没有悲欢离合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因为战争、饥荒、经济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移民,而在中国历史著作这么丰富的国家中,正史却少有记载。

枞阳话是彭泽仅次于当地话的四大方言之一,枞阳人比较集中的棉船是彭泽当代名人最富集的地方。

文明之乡

棉船镇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镇有电视台、文化站、影像院、医院、保健站、敬老院,村村建有广播室、老、中、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镇有高中一所;初级中学4所、完小3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镇内外人才济济。棉船镇先后荣获“全省先进乡镇党委”、“省级先进乡(镇)人民政府”,棉船镇公务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基层公务员”的称号。

更令棉船人振奋的是,1995年3月20日江泽民同志 亲临棉船视察,走田头、访农户,亲密无间地与棉农、基层干部促膝谈心。棉船人没有辜负江泽民同志的殷切希望,连续三年战胜了洪涝、干旱和虫害,创造了灾年稳产高产,保住十万担皮棉的奇迹。

地名由来

棉船镇因四周皆水,地形似船,又盛产棉花而得名。

交通

棉船镇镇内已修建32千米环堤公路,镇、村、组路路相通,形成三级交通网络。

参考资料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2024-04-03

彭泽县棉船镇简介.彭泽县人民政府.2024-04-0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棉船镇:全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棉船.九江彭泽发布.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