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卡普·库施(Polykarp Kusch,1911年1月26日 - 1993年3月20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

人物经历

波利卡普·库施1911年1月26日出生于德国的布兰肯堡(Blankenburg),1912年起全家迁到美国,成了美国公民,定居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他原先的打算是学化学,但当他一开始进入凯斯技术学院学习时,志向就转移到了物理方面

1931年获得物理学本科学位,193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库施在1936年至1937年间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质谱学研究。

1937年,他加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库施离开学校,到威斯汀豪斯公司和贝尔电话实验室研制微波发生器。这段经历使他熟悉了微波知识和真空管技术,为他后来的实验物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1949年,库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业生涯中,指导过包括后来发明激光的Gordon Gould在内的多名博士生。

1955年因精确测定电子磁矩大于理论值,从而引发了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新认识和创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库施开始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任教,直到1982年退休。

研究成果

库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分子和核物理方面,他使用分子束磁共振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原子分子组成成分之间以及与外加场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电子的反常磁矩的真实性并精确测定其数值,这项工作是他战后原子分子束研究的一部分。此外,他对化学物理学也有深厚的兴趣,并运用分子束技术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