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是2009年0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阮时宝。是由自编教材《中成药学》修订而来,经过四年在校内多个专业的广泛使用,受到师生一致好评。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主料,依照方剂原理配制,通过特定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历代医师在长期实践基础上研制而成。因其疗效显著、使用便捷、储存便利、副作用较小等特点,深受国人喜爱并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

内容简介

传统的中成药包括丸、散、膏、丹、胶、露、酒、锭等多种剂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发展和制药业进步,中成药新增了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滴丸剂、控释剂、软胶囊等新剂型和品种,目前已有超过4000种。中成药的研究和应用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中国各地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遍使用中成药。

教材特色

《中成药学》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常见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生产制造的教材。然而,在中国的高等中医药学院课程体系中,尚未有一部专门针对《中成药学》的教科书。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教材。该书适合于中医药学院中医、中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医生、进修人员学习,也可作为临床医生和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同仁的努力,本校方剂教研室教师对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研究生宿庭敏、王敏娟、张琴、毕方刚、张英杰,本科生郑义艳等同学也为之付出了努力。由于作者能力有限,书中可能存在错误或疏漏,我们诚挚邀请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宝贵的修改建议,以便提升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图书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成药的发展史

第二节 中成药处方的来源

第三节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第四节 中成药的贮藏、保管、有效期与保存期

第五节 中成药的组方原则

第六节 中成药与治法

第七节 中成药的用法与用量

第八节 中成药的用药禁忌

第九节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第二章 中成药常用剂型及其与药效的关系

第一节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第二节 中成药剂型与药效的关系

各论

第一章 解表中成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类

九味羌活颗粒

小青龙合剂

午时茶颗粒

通宣理肺丸

感冒清热颗粒

清眩丸

解肌宁嗽丸

鼻炎康片

第二节 辛凉解表类

桑菊感冒片

银翘解毒片

芎菊上清丸

双黄连口服液

止嗽定喘口服液

感冒退热颗粒

利咽解毒颗粒

千柏鼻炎片

第三节 扶正解表类

参苏丸

通窍鼻炎片

第二章 泻下中成药

第一节 寒下类

波叶大黄流浸膏

大黄清胃丸

清宁丸

第二节 润下类

麻仁丸

第三节 攻逐水饮类

控涎丸

第四节 温下类

保赤散

第三章 和解中成药

第一节 和解少阳病

小柴胡颗粒

第二节 调和肝脾类

逍遥丸

加味逍遥丸

舒肝丸

护肝片

第三节 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葛根芩连片

第四章 清热中成药

第一节 清气分热类

牛黄上清丸

黄连上清丸

栀子金花丸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

牛黄解毒片

清热解毒口服液

银黄口服液

三黄片

一清颗粒

如意金黄散

板蓝根颗粒

五福化毒丸

小儿化毒散

梅花点舌丸

第三节 清营凉血类

消银片

紫草膏

三子散

第四节 清脏腑热类

导赤丸

羚羊清肺丸

复方鱼腥草片

清胃黄连

龙胆泻肝丸

当归龙荟丸

左金丸

戊己丸

芩连片

香连片

西瓜霜润喉片

冰硼散

珠黄吹喉散

桂林西瓜霜

黄氏响声丸

第五章 祛暑中成药

十滴水

纯阳正气丸

六合定中丸

红灵散

痧药

六一散

避瘟散

第六章 温里中成药

第一节 温中祛寒类

附子理中丸

桂附理中丸

小建中合剂

暖脐膏

香砂养胃丸

第二节 温经散寒类

艾附暖宫丸

痛经丸

痛经宝颗粒

小金丸

阳和解凝膏

第七章 补益中成药

第一节 补气类

四君子丸

香砂六君丸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丸

生脉饮

人参健脾丸

第二节 补血类

四物合剂

归脾丸

当归养血丸

复方密花豆膏(鸡血藤膏)

第三节 气血双补类

八珍丸

八珍益母丸

十全大补丸

人参养荣丸

乌鸡白凤丸

参茸白凤丸

参茸保胎丸

安坤赞育丸

参考资料

中成药学.豆瓣读书.2024-08-13

民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总支主委陈军教授主编的《中成药学》出版.江苏民进.2024-08-13

《中成药学》(阮时宝 主编).当当网.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