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

内容介绍

本書分為「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兩部分,共收錄論文十篇。各篇論文都是近十年來作者從事東亞儒學史專業領域研究之餘,在風狂雨驟的臺灣歷史變局中秉筆所撰作。

全書在「臺灣意識」方面,論述「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十九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日據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大陸經驗及對中國前途的看法,「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等問題。

在「臺灣文化」方面,深入探討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戰後臺灣文化中儒家思想的諸面向,並從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兩個角度析論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其展望。

全書記錄作者在動的時代中,以一顆不能自己的心靈,向歷史求索所獲得的初步答案。

作者介绍

俊教授

一、現職

?台大歷史系所特聘教授 (1984起)

?兼「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

?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1998起)

二、學歷

?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 (1980)

?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1973)

?台大歷史學系學士(1969)

三、經歷

?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2005)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 (2005)

?臺大、成大、陽明、北醫、臺藝大、臺灣藝術

大學、屏師、中山大學等大學院校校長遴選委

員 (1992-2004)

?「全國大學校院通識教育訪評」總主持人

(1998-99)

?臺灣省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 (1996-2000)、

名譽理事長 (2005起)

?美國馬利蘭大學短期客座教授 (1996)

?美國Rutgers大學短期客座教授 (1995)

?臺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兼任顧問 (1991-95)

?美國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 (1986-87)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合聘,1985-1986)

?新加坡教育部儒家倫理小組顧問 (1985)

四、研究領域

?東亞儒學

?史學史與方法論

?戰後臺灣史

五、學術榮譽

?台大學術研究傑出專書(2006)

?中山學術著作獎(2006)

?胡适紀念講座 (2005-2006)

?傑出人才講座 (1997-2002)

?台大優良教學獎(1998)

?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 (1989)

六、專業服務

?國際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Historiography) 理事 (2005起)

?日本二松學舍大學「建構日本漢文學之世界基地」COE(Center of Excellence)

卓越計畫之大中華地區リ-タ(leader)(2005起)

?《通識在線》雜總編輯 (2005起)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主編 (2004-2005)

?《東亞文明研究通訊》主編 (2004-2005)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4-)

?香港理工大學學術顧問 (2002-2004)

?Member, Editorial Board, Dao: Journal of Comparative 哲学 (Since2001)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中研院)編委 (2001-2004)

?《國際漢學》(北京)編委 (2001-)

?《台大歷史學報》主編 (1999-2002)

?《人文學報》(中央大學)編委 (1998-)

?Member, Advisory Board,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Since 1996)

七、執行計畫

1.《臺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2006起)

2.《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臺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推動研究型大學整合研究中心計畫(總主持人,2002-2005)

3.《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卓越研究計畫(總主持人,2000-2004)

4.《臺大通識教育四年提昇計畫》第一梯次臺灣地區教育事務主管部門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總主持人,2001-2005)

作品目录

增訂新版自序

臺灣意識

壹、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

顧與未來展望

一、引言

二、「臺灣意識」的發展階段:歷史的回顧

三、「臺灣意識」的特質

四、結論

貳、十九世紀末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

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省為例

一、引言

二、三位日本人及其臺灣觀之概要

三、三位日本人的臺灣觀中的思想傾向:帝

國主義思想

四、「以西洋文明為目標」:近代日本知識

份子的盲點

五、結論

参、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的大陸經驗:「祖

國意識」的形成、內涵及其轉變

一、前言

二、日據時代臺灣人「祖國意識」的形成

三、日據時代臺灣人「祖國意識」的內涵及

其問題

四、臺灣知識份子「祖國意識」的轉變:

「忍辱包羞五十年,今朝光復轉淒然」

五、結語

肆、日據時代臺灣知識份子對中國前途的看

法:以一九二○年代「中國改造論」的辯

論為中心

一、引言

二、「中國改造論」辯論的歷史背景與參與者

三、議題(一):資本主義道路或是社會主

義道路?

四、議題(二):民族解放與階級解放孰先

五、結論

伍、光復初期大陸人士所見的臺灣

一、引言

二、大陸人所見的光復初期臺灣

三、大陸人的「光復經驗」與日本官方的

「終戰經驗」:兩種視域的比較

四、臺灣人與大陸人的「光復經驗」:「認

同」的文化基礎與權力因素

五、結論

陸、論「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

認同」的關係

一、引言

二、「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

認同」的不可分割性

三、「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

認同」的緊張性

四、結論

臺灣文化

柒、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

覺醒及其問題

一、引言

二、戰後臺灣文化中「個體性」之覺醒及其

歷史意義

三、臺灣文化中「個體性」覺醒之原因

四、「個體性覺醒」後臺灣文化的問題及其

因應之道

五、結論

捌、戰後臺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

內涵與功能

一、前言

二、儒學在戰後臺灣的存在形式:正式與非

正式教育途徑

三、戰後臺灣儒學的思想內涵

四、儒學在戰後臺灣所發揮的作用

五、結論

玖、戰後臺灣文化中如學的保守思想傾向

一、背景與問題

二、《孔孟月刊》〈論壇〉論文的量化趨勢

三、《孔孟月刊》保守思想傾向的幾個面向

四、《孔孟月刊》保守思想的根源

五、結論

拾、歷史經驗與國家認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

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從歷史經驗的解釋到國家認同的建立

三、「經濟優先論」及其批判

四、以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人民歷史經驗

之共享

五、結論

引用書目

英文

日语

中文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