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革,1956年10出生于北京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资本论》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同时为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全国经济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贸易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学习经历

1964年9月-1969年8月,北京景山学校学习;

1969年9月-1975年4月,北京第六十五中学学习;

1975年5月-1976年11月,在北京平谷区插队;

1976年12月-1978年2月,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分局承德车辆段车辆钳工;

1978年3月-1981年11月,北京经济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学士

1981年12月-198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5年1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1990年8月-1991年11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研究生。

简介

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院、所和国际合作重大研究课题数十项,已发表独著专著8部,合著或参著专著数十部,参编教材3部,参译专著2部,独著译论文近百篇,本人执笔发表数百万字,并曾在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青年”评选中荣获提名奖。其所著《论财富》,2009年8月获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实践价值》(与胡家勇合作,本人是第一作者),2003年5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优秀信息二等奖;《财富与发展——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和《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2006年分别被《中国学术年鉴》编委会评为“年鉴”2005年度经济学学科优秀著作和优秀论文。

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调查与研究》和《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媒体转载并引起争议,在经济学界受到广泛关注。

学术专著

1、《财富的道路——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

2、《财富与发展》与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3、《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

4、《东亚劳动力市场——对开发和配置人力资源特殊经验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5、《瑞典学派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

6、《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劳动市场的变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0月。

7、《韩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8、《台湾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学术论文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建设性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体制选择问题》,《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建设经济学》,《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改革开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成果——兼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长白学刊》2008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改革开放》,《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运用研究当代经济现实的几个理论问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讨》,《红旗文稿》2008年第2期。

《论财富的源泉及其涌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收入分配的改革必须有利于财富创造和社会和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财产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经济经纬》,2007年第2期。

《论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论适合科学发展观的收入分配》,《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论自然物质财富的性质及其保护开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9期。

8.《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讨论综述》,《政治经济学评论》2006年卷(第2辑),(总第11辑)。

《中国理论经济学框架探索——兼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局限性》,《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卷第2辑,总第9辑。

《论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经济思想史评论》,2006年第1期。

《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理论问题》,《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产权理论——兼评放弃劳动价值论的产权理论观点》,《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论私人产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在推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当代中国的适用性——兼评国企必然无效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论经济理论体系的现代性和包容性》,《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十六大报告对及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国外学者如何看待》,《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

《经济转型理论比较: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的合理性》,《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论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2辑,总第6辑。

《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论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积累——兼谈中国虚拟资本积累应注意的问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动观》,《科学决策》2005年第5期。

《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及管理者收购问题》,《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

《当代国外经济学家剩余价值理论评述》,《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论国外劳动经济学中的人文因素》,《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Tackling China’s Unemployment”,orca,Oxford University,Jan.,1991.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An Alternative Path”, Peter Nolan and Dong Fureng,eds, Market Forces in China, Zed Books Ltd, 伦敦 and New Jersey, 1990, pp.156~164.

《中国劳动力市场与东亚经济交流》,提交日本东京“发展中的东亚地区间的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1996年6月,独著,约0.6万字。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中国改革报》2009年1月21日。

《能否解开金融风暴的症结》,《解放日报》2008年11月24日。

《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2月26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条必经路径》,《中国改革报》2008年2月20日。

《劳动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要素”》,《解放日报》2008年1月17日。

《与当代世界》,《文汇报》2007年11月11日。

《如何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平等保护》,《中国改革报》,2007年4月10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