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晋涵(1743——1796),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字与桐,号二云,又号南江,浙江余姚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八年,卒于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元年六月十五日(7月19日),年54岁。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三十六年(1771)进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编修,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编撰工作,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其经学著作《尔雅正义》开清儒重新注疏儒家经典之先河,在清代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生平
邵晋涵生于乾隆八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二甲第三十名进士。乾隆时开四库馆,晋涵受诏征入馆纂修,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五十六年,擢左中允。累官至侍读学士。嘉庆元年(1796年)三月,偶感风寒,医误投剂,体疾加剧,六月二十五日卒于邸第,年五十四岁。邵晋涵出身于重视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765年,参加乡试中举人。1771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名列第一,赐进士出身。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遂与戴震等人应征入馆编校,任纂修官。翌年授翰林院编修,仍纂校《四库全书》,兼辑《续三通》。晚年擢左春坊左中允,又改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兼文渊阁校理。历充咸安宫总裁,《万寿盛典》《八旗通志》、三通馆和国史馆纂修官,又为国史馆提调。前后任职史馆十余年,名卿列传,多出其手。1796年,邵晋涵去世。
邵晋 涵博闻强记,涉猎百家,无书不读,尤能追本求源,实事求是。他长于经学,精《春秋三传》及《尔雅》,以郭璞《尔雅》为宗,兼采汉族旧注,撰《尔雅正义》20卷,为研究训诂学的重要著作。此外,还有《旧五代史考异》、《南江札记》、《孟子述义》、《南江诗文钞》、《韩诗内传考》、《谷梁正义》、《皇朝大臣事迹录》、《方舆金石编目》及《輶轩日记》等著作传世,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史学贡献
邵晋涵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无论严寒酷暑,或外出旅行,从无片刻辍书不读。28岁,即乾隆36年(公元177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入四库全书馆,主持《四库全书·史部》的选录和评论,授编修,擢侍讲学士,参加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
邵晋涵清赢善读书,四部七录,靡不研究,尤长于史。钱大昕曾言曰:“言经学则推戴吉士震(即戴震),言史学则推君。”他不仅学识渊博,且过目不忘。《四库全书》总裁向他请教某些史实,他能明白无误地说出在那一本那几页,受到同僚们的钦佩。他以在史馆任职的有利条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又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长编》等书中博采史料,按照原目,编排成书,使淹没数百年的重要史籍,得以重行于世。
邵晋涵熟识前明掌故,凡涉及前明史实,总是极力称赞同乡先贤王守仁、黄宗羲以及刘宗周的为人和学识,每每引为榜样,并慨然以浙东地区史学派自任。他还有志于重修宋史,曾仿效宋王偁《东都事略》,撰《南都事略》,叙述南宋历史,未竟而卒。相传,邵晋涵写的这部书,史实比《宋史》更为丰富,可惜随着邵晋涵的过早谢世,遗稿散失,令后世深为惋惜。邵晋涵在世时还为毕沅审定《续资治通鉴》,但刻书时未及据以改正。
邵晋涵的诗歌造诣也较高,清新自然。他写的《姚江棹歌》脍炙人口:
决决鸣泉谡谡风,中天白月照乌篷;
不知何处秋声起,一路松涛碧涧中。
成就
清廷编撰四库全书时,邵因历史学功力深厚被命主持史部之编撰工作。据载其博学强记至极,于四库馆修书之时,其他编撰人员提问之史料问题其均能随口应答并精确告知在何书何页。邵晋涵在四库馆根据《永乐大典》辑出已佚作品:《旧五代史》、《洪范口义》、《洪范统一》、《两朝纲目备要》、《性情集》、《临安集》、《九国志》、《东南纪闻》。其中以《旧五代史》影响最大,后世史家莫不宗之。
家族
邵晋涵的家族是浙东地区邵氏兄弟,这个家族自两宋时期迁居浙东地区,并在那里长期繁衍生息。 邵晋涵的家族成员,如邵廷采,在明清之际立足现实,关注历史学,著书立言,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邵晋涵本人,作为乾隆时期四库史馆的编修人员,长期在朝廷史馆任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提要大部分出于他之手,他是当时公认的史学领袖。邵晋涵的家族与清代浙东史学派关系十分密切,家族成员在浙东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邵晋涵的家学传承和治史方略研究显示,邵晋涵的治史方略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家族内部的言传身教对邵晋涵的学术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邵晋涵的学术思想体现了兼采汉宋、融浙东地区史学与乾嘉考据学于一炉的特色,他的“天籁”说以天怀为主干,以立诚、养性为两翼,以“中声”为文学最高典范,丰富和发展了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
人物评价
阮元:(邵晋涵)经学、历史学并冠一时,久为海内共推。
洪亮吉:于学无所不窥,而尤能推求本源,实事求是。
参考资料
邵晋涵.古诗词网.2024-09-01
杨绪敏 | 邵晋涵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及研究.搜狐网.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