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阁(英文名:Qingchuan Ge,又名晴川楼),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是“武汉三大名胜”之一。晴川阁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江,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八年建成,为汉阳郡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创建。晴川阁自始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上一次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1992年,晴川阁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晴川阁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属于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采用玻璃及金属部件,以传统技艺进行彩绘雕饰。晴川阁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其彩绘雕饰是聘请民间木雕匠师采用传统技艺雕刻和绘制而成。晴川阁由禹稷行宫、晴川阁、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古牌楼、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敦本堂碑、山高水长碑、荆楚雄风碑、临江驳岸、曲径回廊、诗词碑廊等附属建筑组成。1999年,晴川阁获得“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称号。2002年,晴川阁获批成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名称来源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简称晴楼,取唐崔颢《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之意命名。

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五年(1526年),嘉靖八年建成,为汉阳郡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创建。但据《从亡随笔》记载,陈济等人“永乐癸卯六月至汉阳登晴川阁”,还写下一些诗句。永乐癸卯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据此,古晴川阁应建于此前。

据藏于武汉博物馆的明末清初托名仇英所绘《江汉揽胜图》和光绪年间所拍照片,晴川阁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楼临江而立,背依青山,俯瞰大江,兼有雄阔与隽秀之美。古晴川阁飞檐耸峙,碧瓦流光,高欲凌风;广牖洞开,朱棂雕栏,虚能延月。明、清两代,四季游人如织,冠盖必至;迁客骚人,登楼远眺,情随景移,无不即兴赋诗填词。明清时有“楚国晴川第一楼”之说,“三楚胜境,千古钜观”之誉。

晴川阁自始建以后,几经废兴。明万历元年(1573年),刚来湖北任职的赵中丞、舒侍御“意采民风,輶车周览”,发现晴川阁“鞠为蓁莽”,便命汉阳知府积金修葺。据记载,当时适有大豪犯法,家产没收入官,房子拆了用来修晴川阁,“不费官帑,不烦民力,三月成”,而且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楯,宏敞骞峙”。万历四十年,汉阳知府马御丙又进行一次加修。明末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

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侍御聂玠主持重修晴川阁,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熊伯龙赋《重修晴川阁》诗一首,以志其事。康熙十九年(1680年),寓居汉阳的名士毛会建私人出资,为禹稷行官摹刻禹碑,为晴川阁补植松柏雍正五年(1727年),汉阳知府柳国勋主持加修晴川阁。乾隆中期,毁于大火。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新任汉阳知府杨春芳“捐俸醵金,庀材鸩工”,重修晴川阁,不数月而成。

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1809年),汉阳知县裘行恕动员富有者“各出余资,遴选能事者料量之”,历时三月成。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战火。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上绅“以为兹阁当还其旧”,请于汉阳知府钟谦钧主持修复。据钟自述,到此阁旧址,“初下车,即有复兴之意”。于是,经过5个月修建竣工。光绪年间,汉阳知府余克衢进行增修,并请湖广总督张之洞撰“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联一副。辛亥年阳夏故事中,晴川阁又遭破坏,内部联额、碑刻全毁。1934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十五)晨,晴川阁被大风刮塌。

现代重建

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修复晴川阁列为当年全市十大工程之一,分期筹措款项180万元,由武汉市文物管理处负责组织该阁修复。于1986年9月底修竣,10月1日对外开放。1992年,晴川阁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晴川阁被命名为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晴川阁荣获“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2002年,晴川阁获批成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晴川阁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气候

晴川阁位于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地处所在的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设计布局

整体布局

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阁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其规制略有扩大,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沿檐回廊。其底层面阔五间,通长20.8米;进深四间,通宽16米。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台明从檐柱中心外扩0.7米,台地面积为386.28平方米。

主楼结构

整个楼阁分上下两层,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同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屋脊装饰上运用了与北方建筑不同的“鱼龙吻”,除有避邪的含义之外,表现出南方水乡泽国的的民俗风情。

二楼檐下采用如意斗拱,正面牌楼悬匾,“晴川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手笔。进入一楼,仿绘古三镇图和天棚彩绘藻井相映成趣,照壁后剪刀式双跑楼梯通阁上。二楼回廊环绕,内栏杆与坐凳结合而成的“美人靠”,可供游人小憩。

装修构件

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公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至于彩绘雕饰,则是聘请民间的木雕匠师采用传统技艺雕刻和绘制。晴川阁对联匾额,字字贴金。总体上晴川阁的装修构件以木石为主,在门窗上采用了玻璃及少量金属部件。

阁楼顶层牌楼巨型匾额“晴川阁”三个大字,为中国佛学大师、书法家赵朴初所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金碧辉煌。阁楼内外楹联满目,多为古人所撰、今人所书。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楼阁门首抱柱上清代文人宋鐄、裘行恕撰写的两幅楹联。前者为“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樽,却喜青山排闼至;川源揽全省,看不尽鄂渚风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后者为“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绕栏寻胜迹,看树外烟波,洲边芳草,都凭杰阁收来”。两联异曲同工:状物写景、用典抒情、虚实相生、绘声绘色,将有着“天下绝景”之称的晴川阁与黄鹤楼相提并论,铺开一幅韵味无穷的丹青长卷,指引游客领略那荆楚胜地的如画江山。

阁内悬挂着题名《古武汉三镇图》的仿古工笔绢画。相传此画创作于明代末年,作者是享有“明四家”之称的仇英。画中万里长江水天相连、碧波万顷;南北两岸之晴川阁和黄鹤楼依山傍水、交辉相映;江中绿洲——鹦鹉洲垂柳依依、芳草萋萋;江汉汇合之处(今汉口龙王庙、汉阳南岸嘴一带)则是舟舸如梭、风樯林立,整幅画面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气象万千的壮观场景。阁楼正厅《古武汉三镇图》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牌,匾牌上横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字千钧。据史料记载:匾额为清人毛会建所书。在《古武汉三镇图》两侧的抱柱上,镌有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所撰写的楹联:“洪水龙蛇循轨迹;青春鹦鹉起楼台。”时人赞此联“句切而雅”,寥寥十四字,将晴川阁周边景色尽纳其中。

主要建筑

晴川阁是一座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禹稷行宫、晴川阁、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古牌楼、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敦本堂碑、山高水长碑、荆楚雄风碑、临江驳岸、曲径回廊、诗词碑廊等附属建筑组成武汉唯一一座临江而立的古建及仿古建筑群。

铁门关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代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林,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楚波亭

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荆楚雄风”碑

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南平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朝宗亭

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清末在武汉境“江”“汉”“朝”“宗”四关,管理、汉水水上交通运输,即渊源于此。

禹碑

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保护情况

晴川阁自始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上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1984年—1986年;1990年—1993年),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 2013年,晴川阁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相关文化

始建者

范之箴(1517-1604后),字从敬,号镜川,秀水(今嘉兴)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行人,曾奉命出使高丽。不久转司正,陞工部都水司郎中,治天津河。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湖广永州市

嘉靖二十九年(1550),范之箴就任汉阳知府。汉阳县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原有禹功庙,是宋绍兴年间司农少卿张体仁为纪念大禹治水之功而建,后更名禹稷行宫。范之箴对禹功庙作了重修。同时在旁增建了晴川阁,其后,范之箴迁山东省兵备副使,晋湖广参政,官至云南省按察使。罢归后,悠游林下三十余年。

诗词文章

万历初,汉阳知府程金重修晴川阁,当时的湖北督学、嘉兴市姚弘谟撰《重修晴川阁记》,说“是阁也,始创者为前守范侯之箴”,并描述其景曰:“飞甍绮疏,层轩曲楯,弘敞骞峙”“盖三楚钜丽之观也”。

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修复晴川阁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撰《晴川阁修复记》,以木刻记其事。全国各地数十位著名书法家为晴川阁题写楹联、匾额。

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成巨渎。及入巴蜀,流益湍疾。白涌碧翻,激浪高起。于是排千岩,穿三峡,乘其奔腾之势,一泻千里。然后水面加阔,平流东进,以达于海。全程六千三百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色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明嘉靖间,汉阳知府范子箴始建阁于矶上,取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诗意名之,目“晴川阁”。与屹立武昌蛇山之黄鹤楼南北相望,无殊大江锁钥,故昔人重之。武汉水陆四达,为历代用兵必争之地。楼与阁迭毁于兵燹,既毁而复修之屡矣。

1935年夏,暴风成灾,阁竟荡焉无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国家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武汉市人民政府新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于是鸠工它材,补治败垣,葺旧祠,芟夷芜秽,伐除朽。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祠宇一新,垣堞皆复。乃重建阁于矶上复立数亭于江滨,以附于阁。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时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犹在龟山东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云,邀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或谓黄鹤楼耸立百仞,以瑰伟绝特取胜,期阁得地幽密,以简朴清旷见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称斯阁为楚四名楼之一。清代名儒刘献廷南游过汉,登斯阁而大惊异,谓实远胜黄鹤楼,载其说于《广阳杂记》。前人赞叹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讲学著书之暇,常登临斯楼斯阁,以揽江山之胜,观鱼跃飞,悠然意远,盘桓移时不忍。

1935年夏,暴风成灾,阁竟荡焉无存。履其地者,惟徘徊太息而已。方今国家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武汉市人民政府新建黄鹤楼将成。乃谋重修晴川阁。于是鸠工庀材,补治败垣,缮葺旧祠,芟夷芜秽,伐除毫朽。然后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祠宇一新,垣堞皆复。乃重建阁于矶上.复立数亭于江滨,以附于阁。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时而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忘其身犹在龟山东麓也。每值休暇之日,士女如云,遨游至此,喧阗杂沓,亭阁皆满。俄而管弦声起,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老者弱者,相与习拳、对弈于绿荫深处,至暮忘归。夏之晨,秋之夕,迎风望月,游人尤多。春以观花,冬以赏雪。盖四时之中曾无一日之寂寥焉。或谓黄鹤楼耸立百仞,以瑰伟绝特取胜,期阁得地幽密,以简朴清旷见重,各效厥美,相得愈彰。昔明末文豪袁宏道亟称斯阁为楚四名楼之一。清代名儒刘献廷南游过汉,登斯阁而大惊异,谓实远胜黄鹤楼,载其说于《广阳杂记》。前人赞叹咨嗟非偶然也。余久居武昌讲学著书之暇,常登临斯楼斯阁,以揽江山之胜,观鱼跃飞,悠然意远,盘桓移时不忍去,而重有感焉。《学记》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藏修者,谓藏身本业之内,修其职事,不敢怠惰也;息游者,谓休息于工作之余,出游于外,以舒其疲惫也。昔人之论劳逸,重视二者之结合,至于如此,意固有在矣。况人旦夕蛰伏斗室,接于目而虑于心者,惟父母妻孥与米盐琐屑耳。偶有抵牾,易生忿懑,抑郁日久,因以沮其壮志,挫其盛气,以致早败者,何可胜数。必常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浅近,有以发吾胸中闳阔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由是变化气质,开展胸怀,大有益于成事立业,此人之所以贵登临也。岂第流览景物、征逐戏乐而已哉!武汉居全国之中,固海内一大都会也。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辐辏,益以居民数百万之众,休息游观之所旧苦其少。夫惟善休息者,始能善成其工作。然则名胜古迹之修复,实关今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之大,而国之盛衰强弱系焉。登斯阁者,傥皆能明乎藏修息游之旨,于勤劳工作之余,善爱养其精神,俾益奋厉不懈,竞展其才以效力于国,则为利之溥,岂有涯涘。斯阁之建为不虚矣。阁之重修,经始于 1983年之冬,落成于1986年之秋。三年之内,修旧补废,治垣造亭,诸役费工与时,视建阁为尤多。云既蒇事,属余为文记之,因兼抒所感于此,以为来游者劝焉。

传说典故

据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首领们一致推荐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都没有把洪水制服。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大禹改变了父亲治水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从此,百姓们又可以在地面上种庄稼了。

大禹治水时,不畏艰险,不怕劳苦,戴着箬帽,拿着锹铲,带头挖土、挑土,与老百姓一起劳动,他的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令大家十分感动。更让大家敬佩的是,大禹受命去治水的时候,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治水而到处奔波。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曾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是他都没有进去。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动了天下许许多多的百姓和官员。湖北禹王庙和晴川阁的建设,就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大禹治水的功劳,学习大禹为人民造福的精神。

荣誉奖项

相关事件

2020年8月7日,湖北省宣布,武汉晴川阁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全国疫情低风险地区游客,实名预约,测温、扫健康码后进入景区。此次活动从8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包括“十一”黄金周在内。2023年月9日晚,晴川阁首次开放夜间游览。

2025年3月22日至4月20日,晴川吹雪・“粉” 上汉阳 ——2025 赏花游系列活动开展。活动期间有诸多亮点,如在晴川阁及周边设置了多种特色场景和活动,包括 “汉阳粉好看” 的汉阳不打烊超级相框、“知音粉浪漫” 的樱花舞台、“圈粉计划” 的晴川吹雪系列美陈等。

参考资料

晴川阁.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18

武汉晴川阁.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1-09

武汉晴川阁.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武汉晴川阁3.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汉阳区志(上).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2024-01-11

武汉晴川阁5.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武汉晴川阁.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1-09

博物馆简介.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2024-10-05

武汉晴川阁2.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免费!速来打卡!武汉龟山公园樱花盛放啦.腾讯网.2025-04-18

武汉晴川阁6.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武汉晴川阁7.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武汉晴川阁.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1-09

楚天晴川第一楼——晴川阁.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4-01-09

晴川阁“吴魏相争,设关于此”.新浪旅游.2025-04-18

武汉:从现在起,请叫我“世界城市”!.百家号.2025-02-11

武汉晴川阁.湖北省人民政府.2025-04-18

楚天晴川第一楼——晴川阁.楚天晴川第一楼——晴川阁.2025-04-18

武汉城市圈风物览胜 晴川阁.武汉城市圈风物览胜 晴川阁.2025-04-18

武汉晴川阁8.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10-05

范之箴建晴川阁.新浪财经.2025-04-18

张舜徽 晴川阁修复记.张舜徽 晴川阁修复记.2025-04-18

湖北近400家A级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至年底(附名单)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2020-08-07

晴川阁首次开放夜间游览.今日头条.2024-10-05

今年武汉樱花季,新增这些活动!.今日头条.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