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克山病是我国的一种以心肌损伤为主的地方病。小儿克山病多发生于2~9岁儿童。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南、中南等土壤缺地区。小儿克山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某些对心肌代谢十分重要的元素(如硒、等)缺乏,或某些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物质过多(如亚硝酸盐或中毒等)或比例失调有关。小儿克山病可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亚急型是小儿克山病的主要型别。小儿克山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气短、呼吸困难、胸闷、憋气、头晕、乏力等,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四肢凉、颜面灰暗、口周苍白、双颊红紫、眼睑水肿、尿少等。小儿克山病的治疗,根据分型不同,治疗也不相同,常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小儿克山病会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头晕、乏力等,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还会引起心律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肺水肿等并发症。小儿克山病患儿的预后与是否有基础疾病,是否及时住院治疗等有关,总的来说,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就诊科室

病因

症状

急型

亚急型

慢型(痨型)

潜在型

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诊断指标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

急型治疗

亚急型治疗

慢型治疗

潜在型治疗

危害

预后

预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