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凝堡遗址位于洪洞县城东北5公里永凝堡村,面积约78万平方米。该遗址包括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北秦南遗址、南秦遗址等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于1965年5月24日被授予此称号。
简介
永凝堡遗址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关镇永凝堡村。经发掘,出土了商晚周初的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一块带字的甲骨,确认为商周时期的遗址。195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坊堆商周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凝堡遗址考古发掘解决了洪洞县史前的历史疑问,解决了商周时期的分界与古杨国建国的问题。
遗址发掘
1957年3月,该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了重要铜器300余件,其中在一件鼎器内壁有铭文2行8字:“□□乍(作)父丁宝鼎□□”。一器内底有铭文:“乍(作)永商彝殴。”从器物形制和纹饰来看,该墓及其所出青铜器当属西周早期。 1980年6月及10月,考古工作者对永凝堡进行考古钻探、发掘。钻探面积130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有22座墓经过发掘清理。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是铜器、陶器、玉石器、骨、蚌贝器等。青铜器800余件,陶器43件。依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的分忻,这批墓葬的年代当为西周公国,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文化特征与天马--曲村-天马遗址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完全一致。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洪洞坊堆村和永凝堡村发掘西周文化遗址时,清理墓葬68座、灰坑2座,出土有铜器、陶器及卜骨等。出土的牛左肩骨甲骨文,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周甲骨文,改变了以往学者以为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定论。有学者认为,该地为两周时期古杨国所在,并与晋国及周代关系密切,是研究晋文化、晋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地域之一。
遗址保护
近年来坊堆—永凝堡遗址的破坏和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保护压力巨大,迫切需要搞清楚整个遗址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及其历史地位,以便为该遗址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研究部的工作人员为该遗址的考古综合调查工作已筹备半年多,他们向全国公开招募多学科合作对象,并从中优选了十余名适合本次调查工作的人员,分别涉及古环境、古气候、古水文、测绘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摄影摄像等研究方向。2015年12月,考古人员在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进行断面清理,为遗址的保护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参考资料
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考古首开全国多学科合作先河.临汾新闻网.2018-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