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状体是从太阳的光球以每秒大约20公里的速度向上喷射的动态物质,直径约500公里。这种现象最早由罗马梵蒂冈天文台的佩特·西奇神父在1877年发现。整个色球层都布满了针状体。
简介
针状体的生命周期在5至10分钟,可以在太阳的边缘看见它们瘦长的身影。当它们出现在太阳盘面时,通常被称为“杂斑(mottles)”或“原纤维(fibrils)”。针状体通常与高磁性区域相关联,物质流量大约是太阳风的100倍。正太阳针状体是以每小时约9万公里的速度穿过太阳大气层或日冕的等离子体喷射流,也被称为针状体高温等离子小日珥。针状体从诞生、向上喷射、逐渐落回太阳表面、回复平静的整个生命周期通常只有大约5分钟,而且任何时候都至少有10万根以上针状体出现在太阳色球层大气中,形成壮观的景象。
在任何时间点,太阳表面都有约300,000个针状体。一个典型的针状体可以伸展到光球之上3,000至10,000公里的高度,远超过之前认为的1,000至3,000公里。
争议
Bart De Pontieu(洛克马丁太阳和天文物理实验室)、Robert Erdélyi和James P. Stewart(两人都来自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在2004年提出了针状体成因于太阳表面P-模式振荡的假说。在太阳表面以五分钟周期振荡的声波会造成表面每秒数百米的上下起伏(参见日震学)。被垂直掀动的磁流管可能聚集并引导物质上升进入大气层内形成针状体。这一假说在太阳物理学的论坛中仍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