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扁嘴海雀(学名: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又称日本海雀或冠海雀,是一种小型海鸟,属于海雀科。
形态特征
冠扁嘴海雀的嘴小侧扁极短、额、头顶青黑,颊及上喉灰色。背、肩和翅上覆羽暗灰色,后颈基部及两侧深黑褐色,其上散布长形白色丝状羽,它们的分布上达颈侧。眼上部头侧有白色条纹延至上枕部相交。上海体育大学暗灰色;下体白色;两胁黑褐色。仅夏季具凤头,并为黑色尖形。夏羽除眼圈及头顶后部和枕为白色外,整个头部包括颏、喉和冠羽以及后颈黑色,羽冠通常由6-7厘米长的窄羽构成;冬羽似夏羽,但冠羽变短,枕部及后颈的中央暗灰色,冬羽大体似扁嘴海雀,但头部的黑白色分布不同。成鸟冬羽为羽冠缺如或较短;头顶黑色,两侧各具一条宽的白色带斑;枕部中央与后颈中央暗灰色;余羽与夏羽相似。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虹膜褐黑色,嘴灰白色,脚黄灰色。大小量度:体长240-260毫米,嘴峰16-19毫米,翅120-130毫米,尾32-37毫米,跗24-27毫米。相似种扁嘴海雀头上无冠羽,眼后上方有像眉纹一样的白纹,头顶和枕不为白色。
栖息环境
为海洋性鸟类,具小型海雀的典型特性。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和沿海岛屿。非繁殖期栖息于沿海近海海面上。
生活习性
在中国为偶见迷鸟和冬候鸟。常成小群活动。频繁的在水面游泳和潜水。遇到危险时则潜水而逃。沉水较低。下潜前先把水弄干净。飞行低且直,短距离后很快又落到海面。上岸时大致呈直立式,状如企鹅,是趋同进化的结果。善于游泳和潜水,一般能潜入水下10米以上。主要以海洋无脊惟动物和小鱼为食。通过在水面游泳捕食,也通过潜水捕食。
分布范围
游荡:中国台湾。
繁殖于日本伊豆半岛、神子元岛、伊豆诸岛、山口县、福冈县等沿海岛屿。冬季游荡到北海道、九洲、冲绳县、朝鲜和库页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寒温带和温带亚热带水域。在日本的小岩石岛屿和海岸繁殖,从北部的石川县七岛到东京伊豆群岛的鸟岛,主要繁殖地包括宫崎县的尾岛、伊豆群岛以及三重县的耳穴岛和高知县的幸岛;在日本海西部的神户海峡端的镰岛海域也有发现家族群,而在韩国南部海域的对马海峡也发现一对夫妇和两只幼鸟。繁殖季节结束后,它会沿着本州岛和九州岛,在黑潮和对马海流的温暖水域中分散,记录显示它曾出现在南千岛群岛的抚捻岛和色丹岛、库页岛、普里莫尔斯基边疆区的彼得大帝湾和奥尔加湾、福建(1894年)、韩国和中国台湾(1973年)。它在大约12月返回繁殖地附近的近海水域越冬。
繁殖方式
繁殖于海鸟和海岸上。每窝产卵2枚,卵黄褐色或白色、被有灰色或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2-56毫米×33.6-36毫米,平均53.37毫米×35.05毫米。冠扁嘴海雀在岩石缝隙、石堆间隙和无人岛屿的草丛中筑巢。通常每次产卵2枚,间隔一周,从3月下旬到4月初,尽管在其繁殖分布范围的南端沈阳鸟岛,产卵时间会稍早一些。孵化期约一个月,雌雄双方几乎平均分担孵化责任。幼鸟在巢中不被喂食,而是在孵化后的第二天夜晚与父母一起离开巢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15项 冠海雀)。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遭受与商业和渔业的相互作用。估计公海流网捕渔业致使物种的总死亡率占世界总量的很大比例(Piatt和Gould 1994)。1990年至少有98只冠扁嘴海雀被杀,1991年可能有40-160只死亡。漂网中成鸟的估计年死亡率(24-250)将相当于繁殖数量的1-10.4%。1992年国际水域停止刺网渔业可能减少了被网捕的影响,但日本320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仍然可以进行刺网渔业(Piatt和Gould 1994)。已知该物种易受大鼠的捕食。1987年,在高野岛发现了145只冠扁嘴海雀的遗骸,这些鸟显然已经被老鼠杀死(Takeishi 1987,Ono 1993)。估计总死亡率为414只。在1987-1988年根除大鼠之前,已经有褐家鼠进入一些筑巢群并几乎灭绝了冠扁嘴海雀的种群。然而,渔民登陆造成了老鼠重新引入的持续威胁,老鼠于2006年被重新引入,然后可能第二次进行对冠扁嘴海雀的根除。该物种也易受猫科捕食,并且有些群落就能够看到暴露的猫。韩国马罗岛(Marado)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景点,据信,在马罗岛上,猫每年至少杀死30只鸟(S. Chan pers.comm。2015)。然而,岛上其他掠食者的存在已得到证实,因此死亡可能不仅仅由猫造成(K. Otsuki pers comm.2015)。以前,石油泄漏发生在该物种生活的范围内。1997年纳霍德卡漏油事件是日本沿海地区最大的油轮泄漏事故之一,在三国的沿海地区释放了近6200公斤的石油(丰田章男和稻垣2000)。海上石油的定期接触水平可能使威胁持续存在,但仅限于特定时间的少数冠扁嘴海雀。迄今尚未记录因石油泄漏造成的人口迅速影响。20世纪大部分时间内,成年鸟和尤其是鸟蛋的“捕猎”也导致了种群数量的减少。在1951年和1952年的繁殖季节中,当时已知的主要繁殖地——大野原群岛被美国空军用作轰炸靶场,导致了严重的附带损害。冠扁嘴海雀被列入《濒危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附录I,并在日本受到法律保护,于1975年被指定为文化财产保护法下的天然纪念物。2009年,冠扁嘴海雀被日本野鸟协会选定为海洋保护的象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