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巴顿(John Barton,1789-1852),英国经济学家,以其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而著称。他认为:“随着富人变得更加富有,穷人变得更痛苦。”尽管他赞赏古典经济学,但在当时的两大政策问题上,他持不同的立场,支持继续实施《伊丽莎白济贫法》和《谷物法》。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统计数据,而非纯粹的理论。他的研究表明,尽管古典经济学主张相反,穷人在《济贫法》实施下生活有所改善。

个人经历

约翰·巴顿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贵格会家庭,父母分别是约翰·巴顿(1755-1789)和伊丽莎白·霍恩(1760-1833)。他是一个遗腹子,成长于外祖父家中。他的兄弟伯纳德称赞他具备精准论证的能力。约翰·巴顿的职业生涯中,他主要关心的是贫穷问题。他曾写道:“随着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裕,穷人变得越来越痛苦。”尽管他尊重古典学派,但他不同意他们在当时两个紧迫的政策问题上的看法,支持继续实施《伊丽莎白济贫法》和《谷物法》。他主要关注的是统计数据,很少涉足纯理论领域。他的关于《济贫法》下穷人死亡率的实证研究(1824年,现已遗失)表明,与古典学说相反,穷人在该制度运作下处境有所改善。他写道:“我们将把立法救济的仁慈原则视为提高劳动阶层地位的一种有益辅助。”

学术贡献

约翰·巴顿的著作《关于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被认为改变了大卫·李嘉图对新机器对工资、失业和国民收入影响的看法。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税收原理》第二版中添加的《关于机器》一章,受到了约翰·巴顿的影响。约翰·巴顿还是贝克学院(原伦敦机械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可能是伦敦统计学会的成员。除了社会科学,他还对植物学感兴趣。

主要作品

约翰·巴顿的主要作品包括《关于改善穷人状况的提示》(1815年)、《关于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1820年)、《关于近代农业劳动力逐步贬值的原因及其补救方法的调查》(1830年)和《捍卫谷物法,或关于现行外国玉米进口限制措施的适宜性及其对大不列颠当前社会和政治前景的观察》(1833年)。

参考资料

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商务印书馆.2024-11-25

约翰·巴顿(John Barton, 1789—1852).约翰·巴顿(John Barton, 1789—1852).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