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德( 1921 年 9 月27 日~2012 年12 月4 日) ,号咸一,原籍山西霍州,先祖于明崇祯年间迁居扬州市。出生于诗书门第。高祖是举人、曾祖父是秀才、祖父是拔贡,父亲也曾就读金陵大学。亲叔和堂叔共有9 人,8 人受过大学教育( 交通大学 3 人、清华大学 2 人,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和重庆大学各 1 人) ,其中 3 人还曾分别留学英、法、美国。
周先生(幼时( 1927 ~1933 年) 曾在家中私塾受国学启蒙教育,11 岁时开始在扬州正谊小学上学,后来先后在正谊中学和私立扬州中学、江都县立初级中学读书。
生平简介
1937 年抗战爆发,举家避居扬州市郊区。
1938 年考入迁到尚未沦陷的泰州市的省立扬州中学。
1939 年泰州吃紧,江苏省扬州中学迁往上海市租界,他随校到上海学习。当时在班上数学常考第一,颇得数学老师许志恒(仲善) 的称许。
1941 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奔赴内地。
1943 年 10 月 辗转来到重庆。在教育部报到后,入重庆大学机械系续读
1946 年 5 月毕业,获工学士。本想就近在南京市和上海就业,无奈当时社会动荡,工作十分不易。
1946年 10 月 经亲友介绍,到青岛电厂工作,任工务员兼电力监察组组长。
1952 年 11 月,与重庆大学同学黄晞(1920 ~ ) 一起调到北京燃料部电总设计局北京电力设计院工作,先后任技术员、代理工程组长。
1954 年 1 月又奉调到西安西北电业管理局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兼设计审核组组长、代理设计处处长等职。在西安市工作直至1958 年初。
期间于1957 年9 月~1958 年2 月曾奉派到北京市参加煤、电、油三部工程师哲学讲习班。
长期从事的电力工作并非自己所学专长,先生后来决定自己应该确定一个固定的专业和目标,为国家做出贡献,不能当肤浅的“万金油”。
1958 年 4 月他考入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 古代工艺史研究生,1962 年完成毕业论文《中国沙船考略》
1958年10 月顺利通过由李俨、王振铎、叶企孙、白寿彝、向达和钱宝琮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举行的答辩。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室( 所) 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技术史组组长。
1980 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7 年 6 月退休。
社会兼职
曾任《青岛日报》“大众科学周刊”特约编辑、自然科学史所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兵工学会兵器科技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编委会委员兼机械工程发展史编写组主编; 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学会青岛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学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学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
主要成果
1994年,14 篇代表作以《雕虫集》为名结集出版。
致力较多是造船史,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如 《中国古船桨系考略》(《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 年第 2 期) 系统地考察了桨演化为梢,以后浆又演变成舵,从而形成“桨系”的过程。《试论我国古代的传统船舶设计》( 《雕虫集》,地震出版社,1994年) 对我国古代船舶的设计原则,设计分类、图样和模型,以及设计模数,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清晰地展现了古代造船设计脉络。
《中国造船史上的几个问题》(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 年第 1 期) 则对我国造船史的分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见解。
《沈启与南船纪》( 《中国科技史杂志》,1993 年第 1 期) 对明代有远见的政治家、水利和造船专家沈启的生平事迹及其造船技术典籍《南船纪》的学术价值作了全面的介绍。
《中国沙船考略》( 《科学史集刊》,1963 年第 5 期》) 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的沙船的历史。在讨论宝船的尺度和船型时,文中精辟地指出“历史上,我国出使外国的船都选用当时当地最大的船。至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大,足迹之广,都超越前代,而当时的社会条件也提供了可能性,因而能达到空前的规模,用特别巨大的船只,长 44 丈,合150. 5 米。”同时认为宝船“采用沙船船型最为合理”,但《明史·郑和本传》和《郑和家谱》记载宝船“广十八丈”有问题。因为有此得出的排水量太大,当时的木帆船不太可能达到此种水平。根据“按照江苏省外海沙船比例”,“颇疑船宽记载有讹之处”。书中记载的广十八丈颇疑系“广于八丈”之误。
此外,还著有《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年第 610 ~623 页) 、《古代战船》( 《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年) 等论著。
处世之道
作为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学者,先生 有“成一家之言”和成名成家的强烈志趣,却又胆小脆弱,做事缺乏勇气和果敢,不善把握机会争取相应的权益; 一世清高,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有时难免处处碰壁,而生感伤和失落。有时甚而觉得上研究生亏了,改行影响了晋级和工资。另一方面,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使他形成感时伤世的性情,对后来常抱能忍不如能忘的处世哲学有深刻的影响。但在“老实”等同“窝囊”的今日社会,有时不免为人讥为迂腐。尽管如此,他仍然秉持洁身自好的操守。为人有涵养,向往悠闲高雅的生活。平常喜欢音乐、文学,关心时事。思想开化,对小孩的教育堪称宽松,颇有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意味。但不免有些懒散,暮年偶尔也流露出孩子中无人从事学术研究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