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男,1931年2月10日生于北京市,祖籍道县,2002年5月24日离世,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议组成。
人物经历
作为钱学森助手、中科院科技一等奖获得者,何善堉也拥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他是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十年(1805年)殿试“探花”、朝廷一品官员何凌汉的五世孙,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孪生弟弟著名书法、绘画艺术家何绍业的四世孙,民国初期军政界著名人士、甘肃西和县知事、书画艺术家、学者何积祜的儿子。何善堉的祖奶奶是希腊人,丛集的胡子,浓密卷曲的头发,表明他血管里流淌着希腊人的血液。
何善堉自幼聪颖好学,强记博闻,是语言天才,通晓德语、英语、法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被戏称为“八国联军”。原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学,1949年暑假即提前一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2年毕业后,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初期曾任该研究部主任。退休前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协助钱学森编著《工程控制论》一书,担任了该书的绝大部分翻译工作。
何善堉主攻的学术方向是复杂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重点是复杂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和物理系统)的建模与分析计算方法。他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六·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京津地区生态系统分析和污染防治”中,主持完成主要子课题“京津地区生态区划的数学方法”,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
由于何善堉早年曾在国际上发表过论文,“文革”后,设在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研究中心多方寻找作者本人,后被邀请为该中心的非常驻委员,并多次去该中心进行短期研究工作。该中心有不少成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都较高。
何善堉曾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控制论联合会学术委员等职。享受国家级特殊贡献津贴待遇。曾被单位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又两次被提名为科学院院士,都因为非学术的社会原因而被埋没。多年来,在担任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的工作中,培养了大批高科技水平的人才,在国内外自动化科研学术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他从事的学术领域里,造诣很深,威望很高,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声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以他名字设立了科学基金:“何善堉奖”。
沉痛悼念
沉痛悼念何善堉先生
《自动化学报》主编,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学术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何善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 年5 月24 日上午安然逝世,享年71 岁。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缅怀敬爱的何善堉先生。
何善堉先生1931 年2 月10 日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省道县,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后转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第九研究部主任等职。
何善堉先生在1957 年曾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冲击,但他对党仍抱有坚定的信念。1979 年后获得平反,不久即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文革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第一个入党的业务骨干,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何善堉先生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复杂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建模与分析计算方法。他提出“模型叠加方法”对多种复杂系统的建模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这种方法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研究尤为实用。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少量的资料和数据以比较直接简明的程序化方法,构造出比较准确有用的复杂系统模型。在“六五"国家重点攻关任务“京津地区生态系统分析和污染防治”中,主持完成课题“京津地区生态区划的数学方法”,该攻关课题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多年来,何善堉先生曾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应用数学、生态系统等若干不同领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约30 余篇。
五十年代,何善先生曾参与把钱学森先生的名著《工程控制论》一书翻译成中文,担任了大部分翻译工作。还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中“自动控制理论”分支的编撰工作。1990 年开始,何善先生担任《自动化学报》的主编,对《自动化学报》的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即使在病中,也对《自动化学报》的工作念念不忘,对《自动化学报》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何善堉先生同时还担任“中国生态学报”和“系统科学与数学”等五种学术期刊编委。
1978 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何善堉先生参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四十余名。他讲课深入浅出,表达简明,很受学生的欢迎,获得学生的衷心爱戴。他很注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他所培养的学生,有的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奖,有的成为著名学者,更多的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何善堉先生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诲人不倦,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学者。
何善堉先生学术上博大精深,学风严谨,199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他从事的学术领域里,造诣很深,威望很高,在国际上有相当高的声誉。他掌握多种外语,除英、德、法、俄、日、意外,还学过西班牙、希腊和印尼语。他的学识与人品,受到普遍的称赞与敬重。他为人的高风亮节,受到周围的人交口称赞。他淡泊名利,心境平和,治学之志从不动摇。何善堉先生是与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一位高尚的科学家。何善先生为了我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何善堉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作风朴实,严于律己,诚恳待人,他的崇高风范将永远存在我们心中。何善先生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园的教育家。何善堉先生的逝世,使我们万分悲痛。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为我国自动化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而努力奋斗。
敬爱的何善堉先生安息吧!
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学报》编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论文著作
多年来,何善堉在国内外发表过论文、研究报告、综述等约30余篇,主要有:
1.《大跨度变截面梁的挠度》(《中国科学》,1955年)
2.《可靠性理论的数学方法综述》(1965年全国自动化学会年表)
3.《大规模集成电路选择性布线的迷宫方法》(1977年全国电子束技术会议文集)
4.《包括不同抽象水平组元的系统》(1983年比利时那慕尔国际控制论大会)
5.《论复合复杂系统》(1985年德国柏林第2届国际系统建模分析与仿真会议,邀请报告)
6.《复合生态系统的控制方法》(1986年希腊雅典第25届CDC会议)
7.《生态区划的数学方法》(六·五公关总报告,1987年科学出版社)
8.《复杂系统建模的一种通用方法》(《国际系统建模与分析杂志》,1989年第6卷第1期)
9.《现代控制论》、《摄动方法》等研究所教材。
论文涉及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社会经济系统分析、应用数学、数学生态等领域。他在国内比较早地提出“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课题。此外,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中“自动控制理论”分支的编撰工作。任《自动化学报》主编及《中国生态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等五种学术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