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参(学名:Mandragora caulescens C. B. Clarke)也称毒参茄,是茄科茄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部肥厚且常分叉,有些根形态类似人参,因此得名。茄参的茎短,叶子贴近地面生长,中央部分生有一簇紫色小花,结出黄色小浆果。花色深紫或近黑色,适宜作为小型盆栽或岩石园的观赏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生短柔毛。根粗壮,肉质。茎长10-17厘米,上部常分枝,分枝有时较细长。叶在茎上端不分枝时则簇集,分枝时则在茎上者较小而在枝条上者宽大,倒卵状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连叶柄长5-25厘米,宽2-5厘米,顶端钝,基部渐狭而下延到叶柄成狭翼状,中脉显著,侧脉细弱,每边5-7条。

花单独腋生,通常多花同叶集生于茎端似簇生;花梗粗壮,长6-10厘米。花萼辐状钟形,直径2-2.5厘米,5中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顶端钝,花后稍增大,宿存;花冠辐状钟形,暗紫色,5中裂,裂片卵状三角形乡花丝长约7毫米,花药长3毫米;子房球状,花柱长约4毫米。浆果球状,多汁腋,直径2-2.5厘米。种子扁肾形,长约2毫米,黄色。花为两性花,花冠为辐射钟状,暗紫色,长为(21.88±3.54)毫米,花冠直径为(19.56±4.47)毫米,花药长为(4.80±1.99)毫米,花药高为(12.42±2.01)毫米,柱头高为(9.60±2.41)毫米。

分布范围

茄参分布于中国四川西部、云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锡金王国印度也有分布。

繁殖

花果期5-8月。茄参为克隆生长植物,单个克隆有多个分株;单个分株开花数为1-7朵,陆续开放;茄参为雌性先熟,当花一开放,柱头表面分泌粘液,花药位于边缘与花冠接触并未散粉,花药逐渐随着花丝向中央方向运动。花开放(2.8±1.0)天后,花药运动到中央并能碰到柱头,花药开始散粉,但此时柱头已经变干。茄参的单花持续时间为(9.9±2.8)天。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模式茄参花冠为钟状,暗紫色,开花后分泌大量花蜜,花粉有粘性不容易被风吹落,这些花部特征是适应虫媒传粉的。茄参花性表达为雌性先熟和雌雄异位,这些机制是解决雌雄功能干扰的有效机制。茄参的花在开放过程中分泌花蜜,花蜜保有量为(3.56±5.28)微升,浓度为(53.33±27.29)%。茄参的花一开放,柱头表面就会分泌粘液,花药位于花冠边缘并远离柱头且没有散粉,当花药从花冠边缘由花丝带到可以和柱头接触并开始散粉的时候,柱头可能已经失去了活性。茄参的这种单花展示机制,可能是为了避免雌雄干扰和精确传粉。花刚开放的时候,执行的是雌性功能,之后花药运动到花冠中央并散粉执行的是雄性功能,这样就可以做到雌雄功能上的分离从而避免干扰。散粉的花药和具有活性的柱头都位于花冠中央,它们都和传粉昆虫的相应部位接触,从而做到精确传粉。虽然茄参的花在开放过程中花药可以和柱头接触,同时部分个体是自交亲和的,但由于茄参的完全雌性先熟,并不能完成主动自交,山莨菪的自交亲和性和不完全雌性先熟的特点使得其主动自交成为可能。自交亲和性并不能直接给茄参提供繁殖保障,但是自交亲和使得同株异花传粉变得可能,同时近交成功率也会增加。

生长环境

茄参喜欢向阳潮湿的环境,常生于海拔2200-4300米的山坡草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阳光充足的草地上,植株矮小症而健壮。

用途

观赏方面,茄参株型矮小健壮,花色常为少见的深紫色或近黑色,适宜小型盆栽观赏或岩石园栽培。

近种区别

茄参根粗状,肉质无茎或茎单一;叶上部密集而大,下部叶较小;花萼辐射状钟形或钟形不包被蒴果;花白色,微黄;种子黑色,细小,肾形。而马尿泡(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o.)植物茎短而粗状;六安市叶集区生于茎顶部;花萼筒状,果实膨大,包围果;花暗紫色;种子多数,扁肾形,黄色。此为二者的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Mandragora caulescens.自然标本馆.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