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管理区,原为五三农场,是荆门市下辖的县级属地管理区,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西北边沿、大洪山南麓,京山市钟祥市天门市及省直太子山林场交界地带。屈家岭管理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国有农场,2001年实行属地管理。长期以来,荆门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百亿元支持五三农场完成企业化改革,成为引领荆门、湖北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屈家岭管理区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173平方公里位于京山市境内),其中耕地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2万亩(果园5万亩),水面面积1.5万亩。截至2020年底,总人口52000人,下辖4个办事处,41个队、村、社区。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农场名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1953年10月,改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市五三人民公社“;2001年10月,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0年5月,屈家岭开始起步建设“中国农谷”,确立了“重工精农兴旅游,富民强区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1年3月,被湖北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2012年3月,被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荆门“中国农谷”的核心区;2021年4月20日,屈家岭遗址入列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建制沿革

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悠久,是屈家岭文化遗址所在地。屈家岭古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距今约有4600年的历史,是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

屈家岭管理区所在地区古属荆州(古九州之一)领域。春秋战国时属楚子国。西汉末年绿林起义,东汉刘秀联合绿林军,曾在这一带与王莽作战。东汉年间,屈家岭白龙观地区开始兴建庙宇。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雁门口,蜀将关羽曾征战于此。唐朝尉迟敬德元帅在本场所在地区西北端寨木山上亲自监造罗汉禅寺,为唐代全国有名的大寺。南宋末年,京西马步军副总管马荣,曾与元兵战于雁门口大脊山。太平天国时期,一支太平军曾驻扎在本场汉宜公路南侧的何家山仙人洞。

1935年,汉江遥堤溃口后,屈家岭管理区所在地区变成了茫茫百余里的荒野地带。

1953年2月20日,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亲临荒原,在司马河边潘家台西北(现何集办事处马档桥西南)的荒原上挥锹开荒,举行了农场奠基礼。

1952年11月农场筹建,农场名为“国营沙洋机械农场”。

1953年10月,改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

1956年,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1958年,五三农场改为”京山市五三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农场建制,成立农场管理处。

1985-1995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州地委任命,业务由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92年7月,根据荆州地区行政公署的定义,五三农场为一个政企合一的单位,属县级规格,行使部分政府职能的正县级省属国营农场。

1995-1997年,副县级以上干部由荆沙市委任命,后改由荆州市委任命,业务属省国营农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管理。

1983年开始,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率先开始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五三农场和其他国有农场一样,债务沉重,运行困难,陷入了发展困境。

2001年10月,五三农场由荆门市属地管理,并设立屈家岭管理区。

2007年3月,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中国农垦集团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2010年5月,屈家岭开始起步建设“中国农谷”,确立了“重工精农兴旅游,富民强区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7月,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辖罗汉寺、长滩、何集、易家岭办事处4个办事处,中心城区在易家岭城区,全区共有41个队、村、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屈家岭管理区地处东经112°47′~112°58′、北纬30°42′~31°05′之间的鄂中地区,背靠大洪山麓,面向江汉平原,属荆门市西南部的冲击平原区。全区221平方公里版图面积,呈狭长地带,北起钟祥市的上罗汉寺,沿着丘陵平原交接线向东南伸展,穿过京山市境西南部,一直延伸到天门市的青山脚下。

地形地貌

屈家岭管理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丘陵略大于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丘陵海拔高程100米左右,平原凹凸不等,海拔高程一般在32~37米之间。

河流水文

屈家岭管理区境内有三条自然河流,俗称“三水”,即:司马河、青木河、季河。河流水资源较为丰富。

气候特点

屈家岭管理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南北方的主要作物在这里大都可以正常生长。年平均气温16.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32.8℃。最冷1月平均30.8℃,极端最高气温39.6℃(1971.7.26),极端最低气温-19.6℃(1977.1.30)全年积温5000℃以上,有效积温3800℃以上。该区寒冷期短,无霜期长,据1953~1983年农业气候区划调查:初霜期始于10月27日到12月8日之间,一般在11月18日前后。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7~2007年初霜期后推至11月8日至11月26日之间,终霜期在2月18日至4月5日之间。无霜期平均由251天提高到260天。

屈家岭管理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140.2毫米,最大降雨量为1724.8毫米(1980年),最小降雨量614.8毫米(1966年),平均降雨日为119.8天,主要集中在5~8月份。年平均日照时数1963.9小时,最多为8月份,平均285.4小时,最少为2月份107.8小时。相对湿度为77%,6~8月份梅雨季节相对湿度可达85~95%之间,为一年当中的最闷热天气。蒸发量年均为1501毫米,7~8月份最大分别为219.1毫米和203.6毫米,1月份最小,为514毫米。

自然资源

土壤

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低丘坡岗地土壤类型多为地带性黄棕壤,岗顶土层浅薄,养分缺乏,熟化不高;低冲土壤深厚,养分含量高;田土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是比较理想的高产土壤。此地域成土母质绝大部分为第四纪粘土,以人工熟化土壤—水稻土为主,其中育型水稻土面积占水稻总面积95%以上,其次有少量的黄泥田,主要分布在各办事处低丘山嘴和低冲平地带,面积约有5万亩。

平原土壤为近代河流冲积母质发育成潮土(灰潮土亚类)。该土壤土层深厚,一般成生石灰反应,主要分布在罗汉寺、何集、屈家岭等办事处,面积7.3万亩,土种主要为砂土型和壤土型灰潮土。

植被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森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阔叶林、竹林、灌丛、藤本、草本五种类型,有用材林树种80种,经济林树种38种,观赏树种98种,藤本9种,灌木40种,草本3种,有药用本草植物30余种。

农作物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共有农作物383种。其中水稻165种,大麦11种,蚕豆7种,大豆16种,玉米22种,高粱9种,番薯3种,棉花29种,油菜19种,花生7种,芝麻19种,绿豆29种。

矿产

屈家岭管理区区域内石灰石资源较为丰富,储量为2.5亿吨,经勘探化验,石灰石中钙含量达到57%。

政治

工委

管委会

经济概况

综述

2013年,屈家岭管理区实现生产总值17亿元,比2012年增长11.41%,其中第一产业3.6亿元,占21%;第二产业7.2亿元,占42.2%;第三产业6.2亿元,占3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9亿元,比2012年增长17.85%;地方财政总收入9376万元,比2012年增长9.9%;完成税收7204万元,比2012年增长9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亿元,比2012年增长22.6%;出口总额1156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34%,比2012年增长69.3%;招商引资完成13.5亿元,完成计划的143%,比2012年增长8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00元,比2012年增长10.1%;农工人均收入9424元,比2012年增长13%。

农业

屈家岭管理区以农业发展为重点,2007年初,正式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同年3月被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确定为全国农垦系统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2010年初,被荆门市确定为六大产业园区之一;2011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试点单位;2012年3月,被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战略荆门中国农谷的核心区。

2014上半年,全区落实水改旱面积1.5万亩,增加玉米、阳芋、蔬菜等节水高产高效粮经作物2万亩,组织推广8种高效农业模式6万亩,扩大黄金桃种植面积3000亩;初步建成了王台“猪-沼-渔”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00亩,姜畈稻蟹生态立体种养示范基地1000亩,易家岭办事处林下养鸡立体种养模式500多亩;联想佳沃集团公司建设一个集种植、冷链、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智能水果基地。荆门市巨海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三峡红心王”红薯和“蔬菜皇后”菜薯等特色番薯基地6000亩,刘台队完成了26个标准钢架全自动温控反季节蔬菜基础建设,龙潭队发展了3000亩特色南瓜种植基地;湖北御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导形成了“龟鳖目、稻蟹、鳅藕、大鲵属中科3号鲫、黑尾近红鲌”六大特色水产业,养殖面积达0.6万亩。

2014年上半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0.7%;增加值1.79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种植业产值1.51亿元,牧业1.12亿元,渔业0.15亿元,服务业0.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工业

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生物医药食品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农业装备产业园,共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屈家岭经济开发区,主要集中于农产品加工、食品深加工、服装纺织制造加工、节能电机制造、饲料制造、包装材料制造、医药制造、金属零件制造等行业。

2013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6亿元,同比增长65%;预计规模工业完成产值20亿元,同比增长33%;预计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33%。

2014年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81亿元,同比增长11.4%,完成1-5月计划的81%;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占市下达年度计划6亿元的3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收361.12万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5.8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2013年同期3.74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01亿元,2013年同期0.31亿元,同比增长548%;在建亿元工业项目6家,2013年同期5家,同比增长16.7%。

旅游业

2013年屈家岭管理区投资近4000万,重点是规划修编,建设亲鹿园门房、星级卫生间、科普观光园和九条岭休闲区等项目。2013-2014年,成功举办了桃花旅游节、屈家岭文化论坛、中国农谷论坛等节会活动。

2013年,屈家岭管理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2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2.6%;旅游综合收入2.91万元,比2012年增长17%。接待入境旅游者14人次,比2012年增长16.7%,旅游外汇收入达0.6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4.21万元),比2012年增长20%。

人口民族

人口

2021年5月31日,荆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掇刀区人口数为52000人。

民族

截至2015年末,屈家岭管理区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彝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白族布依族朝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分布。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

屈家岭管理区城区将分为四大经济功能区即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特色农产品集中生产区、生态文化旅游区和综合服务区;形成以107省道、武荆高速为依托的“三横三纵”的城区区域干道网系统。

2012年至2013年屈家岭投入资金600万元进行绿化建设,2014年城区在原有基础上再投入104万元用于绿地建设和绿化树木栽种。截至2014年7月,城区总绿化面积93372.06㎡,绿化树木4056棵。

2013年7月,一座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在管理区开工建设,建成后屈家岭管理区城区将实现污水0排放。管理区还投资748万元,铺盖全长7.48公里的污水处理管网,建成全面的污水处理网络,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污水处理项目项目预计在2016年全面完工。

2011-2013年,屈家岭管理区投资近30亿元,全面开展了易家岭城区市政设施、棚户区改造、房产开发、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和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完成了以五三大道为主的“五纵九横”道路及配套设施和20多个高档商住小区建设;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4.1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的7.8平方公里(未含经济开发区10平方公里),城区扩张了近一倍;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5%达到了2013年的58%。

文化教育

截至2014年7月,屈家岭管理区有各类学校12所,其中小学8所(4个小学教学点)、初中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学校1所。自建区以来,管理区教育部门不断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改善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确保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100%,小学六年完成率达到100%,初中入学巩固率达到98%以上。

风俗文化

饮食居住

饮食

主食:建国前,主食以大米为主,兼食玉蜀黍属、高粱、玉米、小麦、红薯。农忙时,日进三餐,清晨做完第一茬活后吃早饭,太阳当顶吃午饭,太阳落山后吃晚饭。城镇居民吃饭时间,每餐比农村稍为提前。冬闲时,多数人家或干、稀搭配,或一日两餐。夏季,本地人喜食“稀米茶”,以充饥解暑。灾荒年景,主、杂粮搭配,干稀搭配,代食品与粮食搭配,山区以黄葛藤、橡子、榔树(香棉)树皮制粉充饥,平原以南瓜两吃食用野菜加大麦粉度日。

菜肴:屈家岭地区流传的四季食用的菜肴有鲊辣椒、腌菜酸菜豆瓣酱绍兴腐乳腌萝卜干、霉干腌菜,还有用米粉制作的鲊藕、鲊冬瓜、鲊鱼、鲊肥肠。冬季制作的腊菜有:腌猪肉、牛肉、野羊肉、野兔肉、鸡鸭肉,腌制咸鸭蛋、皮蛋也较普遍。

居住

建国前,本地农村房屋,丘陵、山区多为土木结构,以土砖、木、木、布瓦为主,有的地方打碴墙,又称“干打垒”。房屋形式有“连三层”、“四井口”、“三合头”、“连三间”等种类。房屋内部格局分堂屋、正房、厢房、耳房。房屋建筑方位多为座北朝南,山、丘地区屋后多靠高土旁、山岭,房前有沟塘。

旧时建筑房屋,要请阴阳先生选好“黄道吉日”,才能破土动工。竖柱、上梁要设宴请客。兴偷树作屋梁,而且要偷能结籽的树,取意兴旺发达。有的偷树时,用红纸包钱放在树兜上,树兜用红布裹着,表示对树主的谢意。偷来的树不能放在地上,搁干后锯刨成梁。上梁时,用红布卷梁,鸣炮喝彩,丢粑粑。上梁后,宴请树主、封(泥工)、木匠。

旧时迁居,又称“过屋”,多请客送礼,亲友喜送对联、匾额,上书“莺迁乔木”、“凤宿高梧”等吉语以示祝贺。迁居时,要在旧屋厨房烧一锅开水,在新居厨房烧一锅开水,都要烧得热气腾腾,象征接上气,才能兴旺发达。

建国后,择日建屋、偷树作梁等迷信活动减少,“乔迁之喜”仍有亲朋祝贺。

农稼时令

击鼓催春:农历腊八节,农民在村头击鼓作戏,“腊鼓鸣,春草生”,借以催“春”早日到来。从这天起,农家开始往田里送肥。建国后无“击鼓催春”之习,仍有送肥下田之举。

插“开门秧”:每年第一次插秧,俗称插“开门秧”。建国前,农村插秧,多请左邻右舍互帮互插。插秧当日吃早饭,主妇要将一块肥蒸肉埋在一只饭碗中,谁吃了这碗饭,即定为插“上行”秧的人,先下田插“背坎”(较难插),领唱“栽秧歌”。如被插“下行”秧的超越,俗称“关鸡笼”,插秧人都可向“上行”人甩泥巴嘲笑,以活跃气氛。

祭米谷神:农历五月二十六,传说为“米谷神”生日。这天,农家盼晴,便到田野烧香、燃纸祭祀。俗称:“五谷收不收,要看五月二十六”。今已不作此祭。

开镰“吃新”:新谷成熟,农家要看“皇历”、“择日子”,去田间预割几升新谷,碾米后煮成新米饭,供奉祖先,使祖先先尝到子孙辛勤劳动果实,保佑年年丰收。今已不兴此习。

交通运输

屈家岭管理区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区域内主要公路道路有G42沪蓉(武荆)高速、347国道、348国道、234国道、240国道、省道S311(老汉宜线部分)、新省道S340京山新市至曙光部分、新省道S247客店至潜江部分等线路。

截至2013年底,屈家岭管理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6.697公里,县道44.728公里,乡道190.407公里,村道131.562公里。等级公路达到359.229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5.1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0.801公里,三级公路达到38.114公里,四级公路达到295.2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91.61%,等外公路7.468公里。全区公路养护里程为359.229公里,其中:列养里程为44.728公里,非列养里程314.501公里。

旅游

景区景点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屈家岭管理区的主要旅游资源实体共有7大类30处(点)。最主要的是有屈家岭文化遗址和中南地区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

屈家岭文化遗址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屈家岭遗址系统全面地反映出我国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文化,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为全国100家大遗址保护地。

梅花鹿养殖园区

梅花鹿养殖业既是屈家岭的特色产业,也是屈家岭又一特色旅游资源。屈家岭现有梅花鹿养殖和加工企业5个,存栏量3500头,年产值8000万元,根据存栏量和产值,屈家岭梅花鹿养殖基地为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场。屈家岭管理区围绕梅花鹿养殖,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宾馆服务和经济林木种植。与梅花鹿养殖场比邻的白龙山景区位于白龙太子山主峰一带,方圆约4公里,诸多古迹散布于景区之间,其中包括普云禅寺、白龙洞、白龙井、龙泉洞、轿夫路、鹰仔台、烽火台等。

桃花风情园区

屈家岭管理区拥有全省最大的水果连片种植基地。桃园面积达5万亩,连片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园区集中分布在白龙观、长滩等三个办事处。每年三月,桃花成片开放,是观赏的最佳时期。

名优特产

爱斯曼“仙品”黄金桃罐头

黄桃的营养十分丰富,根据荆门市农科院专家检测,它的主要营养成份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大量的人体所需要的纤维素、胡萝卜素、番茄黄素、红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锌等含量均明显高于其它普通桃子,还含有DL-苹果酸柠檬酸等成分。

参考资料

农民日报报道:保障粮食安全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4-03-01

中国农谷屈家岭核心区建设情况简介.荆楚网.2024-03-01

魅力屈家岭 活力核心区.大门户.2024-03-01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概况.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3-01

屈家岭管理区人口数据.红黑人口库.2024-03-01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历史沿革.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3-01

聚焦“中国农谷”荆门屈家岭 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百家号.2024-03-01

荆门市人民政府 统计数据 荆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二号)——地区人口情况.荆门市统计局.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