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苹(1082-1153年),字信伯,福清龙山(今福清市)人。南宋思想家、学者。

素行高洁,忧时爱国。赵构授右迪功郎,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官至左奉郎,后到龙江书院讲学。师从程颐,思想上多继承程颐理学,以“心学”观点为据解释二程道统,对洛学在福建省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著有《周易传》、《论语集解》等。

正文

王苹(1082-1153年),字信伯,福清龙山人。王棨八世孙,王伯起之子。父徙吴中区苏州市),遂为吴人。绍兴四年(1134年),南宋高宗驻苏州市(今江苏吴县),王苹随父居平江。平江守臣孙佑(一作孙)向高宗举荐说:“王苹素行高洁,有忧时爱国之心,开物务成之道。”赵构召对王苹,王苹以“天人合一”论推动高宗抗金,称旨,授右迪功郎,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累官至左奉郎。因从子王谊触犯秦桧,受牵连而被罢官,回到海口龙江书院讲学。

他曾师从南宋理学家程颐,又以同门后辈师事那个曾在程门立雪的杨时。他在思想上多继承程颐理学,尤强调“心”的作用,以“心学”观点为据解释二程道统之说,把理学以心传道说成以心传心。主张人心本来寂静清明节,无思无虑,认为外物不会牵累人心,心累于物乃为自累。他说:“人心本无思虑,多是记忆既往与未来事。乃知事未尝累心,心自累于事耳。”他与南宋理学家林光朝林亦之陈藻在海口龙江书院讲学,对洛学在福建省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论著有《周易传》、《论语集解》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