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岗,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肺癌、胸腺瘤、结核、结节病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治疗的相关性;与德国Wuerzurg大学H.K.Muller-Hermlink教授和美国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肿瘤中心 W.D.Travis教授合作研究。
人物简介
性别 男
职 称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所在院系
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四系,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
研究方向/主要特长 外科病理学
主要任职
上海市肺科医院 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
科研业绩
总体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胸腺瘤病理诊断达到国际水平。受卫生部教材办委托主编【胸科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丛书),研究特色:
1、胸腺瘤病理分型、分子诊断标志
①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胸腺瘤临床病理分级(Ⅳ级)的建议和交界性胸腺瘤的概念和诊断标准,明确指出A、AB型胸腺瘤为良性肿瘤,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已在胸科医院和肺科医院推广应用。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有关论文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至少已有90篇SCI论文和2部国外名著引用。
② 作为中国大陆的作者参加编写国际公认的肿瘤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WHO肿瘤分类系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病理学 \u0026 Genetics:Tumours of the Lung,Pleura,Thymus and heart》,我提出的胸腺上皮肿瘤分级的主要内容也在其中,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2、非小细胞肺癌病理亚型分类与治疗指标
① 提出非小细胞肺癌亚型新分类,具有独立的预后意义。下一步拟明确若干与治疗相关的生物标志。
② 完成上海市纳米技术专项课题,将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吸附于肺癌细胞表面,应用于肺癌细胞早期诊断。
3、结节病的病理诊断和预后指标
已明确一种结节病特异的组织病理学标志,对与增殖型结核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探索其与结节病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
研究工作简历
起止年月 项目 名称 承担任务
2000.1—2002.12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99ZB14065)胸腺瘤良恶性鉴别和预后指标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0.2—2000.4 德国Wuerzburg大学病理系(病理学发源地)胸腺上皮肿瘤和淋巴瘤的WHO病理分型 高级访问学者
2000.10—2000.11 香港大学病理学系(Queen Mary hospital)女性肺癌的分子生物学 高级访问学者
2003.1—2006.12 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ZD2003-1)非小细胞肺癌蛋白质组研究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4.1—2005.12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034015) B3型胸腺瘤的鉴别诊断及其开发应用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4.1—2005.12 上海市科委纳米技术专项基金(0352nm125)纳米包覆颗粒分离富集法检测痰液中肺癌细胞的研究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4.1—2005.12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基金(2003-2A) Ⅲ级以上胸腺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和分级治疗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7.8—2010.7 2007年市级医院适宜技术联合开发推广应用项目(SHDC12007220)复合纳米微球分离富集细胞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07.1—2009.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394)非小细胞肺癌Biomark的Image MS 研究新方法 项目参与人(第二)
2010.1—2013.3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10411967700)非小细胞肺癌新亚型分类指标的优化和应用 项目负责人(第一)
2010.09—2013.09 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0DJ1400503)肺癌分子分型关键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谱及其与临床病理相关性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第一)
2010.06-2011.05 上海市科委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2010B098)项目负责人(第一)
学术成果
《胸腺瘤良恶性鉴别和预后指标的研究》
(2003年)首届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复合性胸腺瘤(AB+B)的病理学诊断和临床意义》
(2004年)卫生部第八届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三等奖(独立完成)
主要著作
1.抑癌基因。见:许良中,主编《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第20章,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原位杂交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见:许良中,主编《实用肿瘤病理方法学》第27章,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3.纵隔淋巴瘤。见:许良中,主编《现代恶性淋巴瘤病理学》第27章,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 肺癌组织病理学诊断。见:廖美琳,主编《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诊断治疗规范》(2002年上海市修订版)
5. Tumours of the thymus,In: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Lung, Pleura,Thymus and heart》,Chapter 3,2004
6. 胸膜间皮瘤病理学 见:廖美琳,主编《恶性间皮瘤》第2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7. 肺肿瘤.见:吴秉,刘彦仿,主编《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第14章,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第一版(1.5万字)
8. 肺部肿瘤组织和细胞病理学分类. 见:廖美琳,主编《肺部肿瘤学》第7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9.纵隔和胸腺.见: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病理学分册》第31章,人民卫生出版社
10.组织病理学.见:韩一平,李强,主编《细支气管肺泡癌》第3章,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1.肺癌病理学.见:周道安,等。主编《新编肺癌综合治疗学》第4章,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陈岗。复合型胸腺瘤的病理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31(5):416-19
陈岗,黄平县。肺内胸腺瘤一例报道。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3;2 (1):65
陈岗,朱雄增。原发性肺内脑膜瘤一例报道。上海市病理学会 2003年会
陈岗,徐辉,李文燕。胸腺上皮肿瘤的超微结构观察。电子显微杂志 2004;23(1):36-41
陈岗,朱雄增。原发性肺内浆细胞瘤一例报道. 上海市病理学会2004年会
范利民,宣学金,张俭,曹克坚,叶敏,陈岗*.胸水中肺腺癌细胞DNA定量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上海医学 2005;28(6):462-64
陈岗,易祥华。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病理学的回顾与展望。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34(8):490-92
陈岗,朱雄增。新WHO胸腺上皮肿瘤分类简介及述评。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34(12):769-70
陈岗,廖美琳WHO2004年版肺癌病理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临床肿瘤学现状 2005;2(3) :7-9
陈岗,廖美琳。非小细胞肺癌新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肿瘤 2006;26(12):1102-1105
张莹,陈岗,陆豪杰,杨芃原MALDI质谱成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质谱学报 2007;28(4):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