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又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威胁视力、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部急症。
早在1923年Gonin就指出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在于封闭裂孔。1971年有学者提出了玻璃体切除术用于治疗该病,随着技术和仪器的持续更新进步,该手术现已成为治疗RRD的首选方式。该病与近视、遗传、年龄、外伤等因素有关,是视网膜变性和玻璃体液化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病的年发病率为6.3~17.9/10万,多见于高度近视患者。在视网膜脱离发生之前,往往有飞蚊、眼前移动性黑影、眼前闪光感等先兆症状。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幕样遮挡或视物不见;视网膜发生全脱离时,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要点为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血管爬行其上,有视网膜裂孔。辅助检查有视野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B超检查等。RRD有裂孔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未找到裂孔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可用中医辨证论治。尽管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矫正视力无改善等症状,进而影响视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
病因
诱发因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两大要素:①视网膜裂孔形成;②玻璃体牵拉与液化。裂孔形成因素有视网膜变性萎缩、玻璃体后脱离及牵拉。
该病与近视、遗传、年龄、外伤等因素有关。高度近视者或中老年人多有视网膜网格状变性、玻璃体液化等改变,在视网膜的锯齿缘、赤道部和黄斑部容易产生裂孔,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导致视网膜脱离。进行性近视有遗传性,有些视网膜脱离发生于同一家族,说明该病有遗传性,外伤为诱因。
发病机制
视网膜变性多位于视网膜周边部,可形成裂孔的最常见变性为格子样变性,还有蜗牛迹样变性、囊样变性、视网膜劈裂等。变性的视网膜可形成较小的萎缩圆孔,如无玻璃体牵拉可不引起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的液化与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的反复牵拉,易形成马蹄形裂孔,常伴有一个与牵拉玻璃体粘连的翘起瓣。眼球钝挫伤后,由于玻璃体的牵拉易形成锯齿缘离断。伴有玻璃体牵拉的裂孔形成后,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眼外伤等易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流行病学
据统计数据显示,RRD的年发病率在每10万人中介于6.3-17.9人之间,且这一数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近视的普及呈现出上升趋势,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临床表现
1.症状:在视网膜脱离发生之前,往往有飞蚊、眼前移动性黑影、眼前闪光感等先兆症状。当视网膜发生部分脱离时,脱离对侧幕样遮挡或视物不见;视网膜发生全脱离时,视力严重下降,甚至仅存光感。
2.体征:脱离的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表面高低起伏,血管爬行其上。可有一个或数个马蹄形、圆形的红色裂孔,或锯齿缘断离。
检查诊断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眼外伤史等患者。
2.起病突然,视力骤降,视野缺损。
3.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血管爬行其上,有视网膜裂孔。
辅助检查
1.多焦ERG(多焦视网膜电图):可见相应部位反应消失或振幅降低。
2.超广角眼底照相:用于展示视网膜脱离范围,发现明显视网膜裂孔,提示可疑视网膜变性区域,是一种快速非接触的无创检查。
3.眼部超声:对于屈光间质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大致判断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加入多普勒血流信号,可以提高视网膜脱离诊断的正确率。
4.散瞳后前置镜、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检查:是明确视网膜脱离范围、准确定位裂孔的必要检查,此检查可发现大多数裂孔,必要时可在巩膜压迫下检查,利于寻找赤道之前的远周边裂孔。裂孔最多见于颞上象限,其次为颞下、鼻侧。裂孔在脱离视网膜的灰白色背景下呈红色。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或慢性下方视网膜脱离眼的视网膜裂孔不易被发现。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视网膜脱离:致病原因明显,如全身循环障碍性疾病、眼部严重的炎症、脉络膜肿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玻璃体积血所导致的机化条带牵拉,多无视网膜裂孔,病因控制后视网膜多可复位,治疗以处理原发病为主。
2.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与视网膜全脱离区别):视网膜呈灰白色,颈动脉狭窄如细线,黄斑中心常为一点鲜红色。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动脉充盈延迟。
治疗
治疗原则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裂孔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未找到裂孔或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可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手术后患者,可配合中药治疗,以减轻术后症状,提高术后视功能。
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脾虚湿泛证
症状:视物昏蒙,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或术后视网膜下有积液者,伴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或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细或濡。
分析:脾虚失运,湿浊停聚,上泛于目,而致视网膜脱离,视物昏蒙。倦怠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细或濡,均为脾虚湿泛之候。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四苓散(《明医指掌》)加减。
药物: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橘皮5g,苦老芽5g,北柴胡10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炙甘草5g。
方解: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调脾健胃;合四苓散以健脾渗湿,利水化浊。
加减:积液多者,加苍术10g,薏苡仁15g,车前10g[包煎],以除湿利水。
(2)脉络瘀滞证
症状:头眼部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或网脱术后视网膜下残留积液;伴视物模糊,眼痛,头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分析:头眼部外伤,气血不和,脉络瘀滞,致视网膜脱离或网脱术后视网膜下残留积液;视网膜脱离,故伴视力下降;眼痛,头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为脉络瘀滞之候。
治法:活血化瘀药,祛风止痛。
方剂: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加减。
药物:地黄15g,赤芍药10g,当归尾10g,香果5g,藁本10g,前胡10g,防风10g。
方解:目以血为本,目被物伤,伤则络脉损,血为之病。方中首用四物汤(熟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补血敛阴,活血行气,四者相伍,补而不滞,能使营血调和;受伤之际,七情内移,卫气衰惫,外风入侵,故用藁本、前胡、防风通疗风邪。藁本入足太阳膀胱经,前胡入手太阴肺经,盖太阳主一身之表,肺合皮毛,二药相配,使人侵之邪仍从皮毛肌肤而出。若赤肿较重者,方中地黄、芍药、当归易为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尾,增强活血功效。
加减:可于方中加刘寄奴10g,泽兰10g,三七粉3g[吞服],以加强祛瘀活血之功;残留积液者,宜加茯苓15g,赤小豆10g,大白茅10g,以祛湿利水;头目胀痛者,加单叶蔓荆6g,菊花10g,石决明15g[先煎],以祛风镇痛。
(3)肝肾阴虚
症状:久病眼见黑花,闪光,或手术后视力不升;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分析:久病肝肾阴虚,网膜失养,故眼见黑花,闪光;或术后阴血亏虚,不能濡养于目,故术后视力不升;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
方剂:驻景丸(《银海精微》)加减。
药物:褚实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5g,莬丝子10g,肉苁蓉10g,川椒3g,人参10g,地黄10g,茺蔚子10g。
方解:方中楮实子、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滋阴补肾,益精明目;肉苁蓉、川椒温肾逐寒;人参、熟地黄补益气血;茺蔚子活血明目。目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视,肾精上注则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肾得充,目翳消除,从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够常驻于目。
加减:眼前黑花及闪光者,加麦冬10g,孩儿参10g,当归10g,香果5g,芍药10g,以滋阴益气补血。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是手术封闭裂孔。要点是术前、术中查清所有裂孔,并进行准确定位。手术方法有巩膜外垫压术、巩膜环扎术,复杂病例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裂孔封闭方法可采用激光光凝、电凝、冷凝裂孔周围,产生的炎症反应使裂孔处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粘连封闭裂孔。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视力预后取决于黄斑是否脱离及脱离时间长短,黄斑未脱离及脱离时间短(小于1周)者,视力预后良好。
预防
1.患者术前需卧床休息,控制体位,使裂孔处于头部最低位,减少眼球活动,以免脱离范围扩大。
2.患者术后,应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眼外伤。
3.年老和高度近视者,应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定期检查眼底,当发现视网膜有裂孔、变性区时,应及时激光治疗以预防视网膜脱离。
预后
尽管大多数患者术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视物变形、色觉异常、矫正视力无改善等症状,进而影响视功能的恢复,降低生活质量。
历史
早在1923年Gonin就指出治疗RRD的关键在于封闭裂孔。1971年有学者提出了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用于治疗RRD,随着技术和仪器的持续更新进步,该手术现已成为治疗RRD的首选方式。
参考资料
【眼科医院健康科普】眼睛拉响 “警报” 别忽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订阅号.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