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森(1938年生)是扬州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在植物生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在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生理机制方面。他的研究项目于2018年1月8日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荣誉概述

发表论文69篇,其中45篇为《中国科学论文数据库》收录,多篇为SCI收录。主持或参加撰写著作8部,先后以第一或第二完成人的身份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在机插稻秧苗生理及产量形成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作物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

教学研究成果

从事水稻栽培及栽培生理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4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亚种杂交水稻籽粒充实不良的成因及调控”和“两系杂交稻广亲和系鉴定和亲和谱分析”,国家攀登计划项目“水稻地上部器官与结实器官生产潜力的关系”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稻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与粒重形成”和“杂交稻胚乳性状的分离过程和品质的关系”等5项国家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江苏省重大科研项目“型三系杂交稻栽培理论与应用技术”,江苏省应用基础项目“水稻品种源库类型划分及其对策”,江苏省农业技术攻关项目“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等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水稻籽粒的生长分析、水稻源库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