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无垢(1914年—1963年11月9日,别名:郑留芳),女,江苏吴江人,柳亚子次女,翻译家。
6岁时,柳无垢入黎里女子小学读书。民国15年(1926年),柳无垢来到上海市,考入了大同大学附属中学。民国21年9月(1932年),柳无垢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系。民国24年9月(1935年),柳无垢赶赴美国求学,在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等地读书,次年得到毕业文凭,期间一职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民国26年末(1936年),柳无垢进入了斯康新大学研究院。民国26年(1937年),柳无垢在七七事变前夕回国,并在上海中华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民国28年8月(1939年),由廖梦醒推荐,柳无垢到香港参加孙夫人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1949年七一前夕,宋庆龄将自己撰写的自由体英文诗,交给柳无垢译成中文。这是为中国共产党28周年诞辰而写的颂词——后来由邓颖超在七一晚会上代为朗诵(即《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1954年后,柳无垢得了神经官能症,不时要半休或全休。1963年11月9日,柳无垢去世,火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母亲郑佩宜墓侧,终年4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柳无垢出生。6岁时,柳无垢入黎里女子小学读书,每年得到印有“勤”和“优”字的银质奖章。民国15年(1926年),柳无垢来到上海市,考入了大同大学附属中学。民国16年(1927年)9月,柳无垢随父亲柳亚子流亡日本。民国17年4月(1928年),柳无垢返回了上海,继续进上海市大同中学读书,初中毕业得全校第一名。1931年,柳无垢与哥哥姐姐合撰《菩提珠》,页首题“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父母亲”,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九一八事变发生,柳无垢立下了献身改造中国社会的志向,与几个好友自封五虎将,走出校门,游行、演讲、贴标语、办壁报、宣传抗日,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赴南京的请愿团,与上海站交涉车皮,到南京从下关区步行到中央军校,向蒋介石提出抗日要求,最后被蒋介石派出的爪牙遣送回沪。
民国21年9月(1932年),柳无垢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系。民国23年(1934年)夏,柳无垢应谢冰莹的邀请,去了福建省。在那里柳无垢看到了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已经和中国工农红军停火,准备联合抗日,看到了农民举行大会的宏大场面,深受感动,增强了走入社会参加变革的劲头。回校后,柳无垢加入了校内“现代座谈会”,课余研究文艺、哲学和时政,进行抗日宣传。
民国24年3月11日(1935年),柳无垢等10名学生,突然被北平公安局与国民党市党部以涉嫌共产党而逮捕,后经父亲与舅父多方营救,才释放南归上海市。在4天的监狱生活中,使柳无垢确定了一生的政治立场,决心追随共产党,争取民主抗日。
民国24年9月(1935年),柳无垢赶赴美国求学,在佛罗里达州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等地读书,读社会学四年级课程,次年得到毕业文凭。向美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
民国25年(1936年),柳无垢为进一步了解美国社会,她在美国友人的协助下,开始整个夏天的长期旅行,参加青年学生夏令营,进半工半读劳工大学暑期班,到阿肯州、俄克拉何马州、得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田纳西州等州旅行,接触到美国各地黑人运动、工会和农会的组织状况。每到一地,她总要向美国友人介绍中国学生运动,宣传抗日主张。其间,应中国人民美国友人社的邀请,赴纽约参加九一八纪念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揭露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抗日爱国运动、执行不抵抗主义的残酷现实。民国26年末(1936年),柳无垢进入了斯康新大学研究院。
工作经历
民国26年(1937年),柳无垢在七七事变前夕回国,并在上海中华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民国27年1月(1938年)至民国28年8月(1939年),柳无垢在上海国际劳动工局中国分局担任研究员。不久后,柳无垢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担任保卫中国同盟秘书工作。
民国28年8月(1939年),由廖梦醒推荐,柳无垢到香港参加孙夫人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工作。在那里,柳无垢参加了文艺座谈会和时事讨论会,结识了夏衍、胡绳、乔冠华和萧红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开始从事笔头翻译。民国30年12月(1941年)日军轰炸九龙时,柳无垢和公务员一起销毁文件、购买食物、处理保盟善后的工作。香港沦陷后,柳无垢陪同父亲柳亚子化装撤离至广东省农村,后由东江游击队护送,辗转到达广西桂林。
民国31年9月(1942年),柳无垢在桂林中学高中部任英语教师。为了教好英语,她为学生编写了《现代英语会话》。逐渐地,在她周围团结了一批进步学生,这些青年后来陆续参加革命,成为运动骨干。民国33年9月(1944年),柳无垢转移至重庆市,参与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译成英文。上海解放后,柳无垢与宋庆龄的联系更为密切。
1949年七一前夕,宋庆龄将自己撰写的自由体英文诗,交给柳无垢译成中文。这是为中国共产党28周年诞辰而写的颂词——后来由邓颖超在七一晚会上代为朗诵(即《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1949年8月,柳无垢陪伴宋庆龄北上出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为她翻译文件和信件。1949年11月,柳无垢调至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任秘书长。后在中国民主妇联国际部任联络秘书。1952年5月,柳无垢调回外交部,先后在政策委员会、研究室、新闻司等任秘书科长等职。
1954年后,柳无垢得了神经官能症,不时要半休或全休。不过她仍旧坚持参与宋庆龄文集《为新中国而奋斗》的翻译,参与亚洲和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准备工作,进行美帝侵华史的专题研究,以郑培芳的笔名写了《美帝对台湾的侵略》等书。1963年11月9日,柳无垢去世,火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母亲郑佩宜墓侧,终年49岁。
个人生活
民国26年末(1936年),柳无垢在芝加哥与赵鎛结婚。不久后,柳无垢因怀孕反应强烈,于1937年4月回到中国。1937年9月18日,柳无垢儿子光辽出生,但她与赵鎛的婚姻却因个性与思想不合而离婚。
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柳无垢.吴江通.2025-02-07
柳亚子生平事迹年表.吴江通.2025-02-07
柳亚子 Yazi Liu.豆瓣.2025-02-07